“满街杨柳绿如烟,划出清明三月天。”清明时节,春回大地,阳光明媚,桃红柳绿,草长莺飞,自然界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这正是踏青的大好时光。
踏青,又叫春游、探春、寻春。于花草返青之际,结伴到郊外原野远足踏青,并进行各种游戏等活动。沉闷的寒冬退去,厚重的衣裳脱下,青草依依,清水涟涟,满城飞花,微风中带有清新的花香,三五成群到乡野山间赏景散心。
中国春季踏青的习俗自古就有。《尚书·大传》曰:“春者,出也,万物之出也。”在西周,春季万物萌动之时,踏青就已成为礼制。《诗经》里《郑风·溱洧》中“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讲述了男女踏青郊游的美好爱情故事,《论语》中有“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宋代理学家朱熹,也写出了“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这样的诗句。
每年的三月初一至初三,古代人们都要外出踏青,在《晋书》中就有:每年春天,人们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清明踏青至唐宋尤盛,据《旧唐书》记载,唐代宗曾在农历二月初二,前往郊外踏青,“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杜甫有诗为证,“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宋代,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描绘了以开封外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的热闹情景。吴惟信在《苏堤清明即事》中写到,“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说的就是清明踏春游玩的境况。
如今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节成为中国的法定节假日,在清明假期中,人们郊游散心,于山水田野之际寻找浓浓的春意。花丛中,青草上,绿水间,春风撩拨着人们的情绪,春天里,人们笑容也更加灿烂。春天似乎能让所有的事物都变得轻盈美妙起来,人们在踏青的仪式中宣告着对生活孜孜不倦的追求。
平日人们面对着电脑手机,趁着清明假期,与家人、朋友出游踏青,将眼睛转向茵茵草地、花海之中,于清清水畔边找到自然的乐趣,舒缓生活带来的压力。近至郊外、公园、植物园等,远到其它的城市。北方的春天较晚,也较含蓄,而清明踏青之时,很多北方人都选择了去南方的小城市。随着交通的便利化,从中国最北到最南只需几个小时,早在初春之时,有人就飞往广西、湖南、江西等一带,去江西婺源看油菜花、欣赏湖北麻城遍山的杜鹃花。
清明时节,艾草正茂,南方有吃青团的习俗,俗语称,“清明前后吃艾饭,一年四季不生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艾草淡淡的清新味道与软糯米糕慢慢地融化在胃里。在闽东畲家还有吃“乌稔饭”的习俗,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并馈赠汉族的亲戚朋友,当地也就有了清明时吃“乌稔饭”的习俗。将新采摘下来的乌稔叶洗净煮沸留下汤,再将糯米浸泡在汤里用大火煮熟,香气逼人,别有一番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