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3月25日 星期六

忌讳 ?还是接受 ?

您家有立遗嘱的计划吗?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3月25日   第 12 版)

  《继承法》出台至今已有30多年,但生活中为争夺遗产而家人反目的事儿并不少见,遗产继承纠纷一定程度成为家庭和睦的杀手。据北京市高级法院统计,在法院审理的继承纠纷中,因没有遗嘱而引发纠纷的高达73%。此外,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地法院的调研数据显示,超过60%的遗嘱被法院认定为无效遗嘱。遗嘱如此重要,但当下的国人一说起立遗嘱之事,态度依然泾渭分明:或接受,或忌讳,纠结得一塌糊涂。

          

  “农村立遗嘱? 没那个必要!”

  ■ 本报记者 王明峰

  “你们家立过遗嘱吗?”

  “立什么?”“立遗嘱?”“立什么遗嘱?”不知魏宏伟是没听清楚,还是被这个突兀的问题问蒙了,结结巴巴,一连反问了好几句。

  魏宏伟的老家在四川省万源市,是达州市最偏远的一个县级市。他来成都打工有4个年头了,一直在建筑工地做钢筋工。“我们农村没有啥子值钱的,不像城里人,有房有车有存款,人老了嘛,要交代一下。我们又没有什么好交代的。”听他这么说,工友们好像也回过神来了,明白了立遗嘱是做什么用的。

  “老魏,你死前可以立个遗嘱噻。”一个带黄色安全帽的工友直起腰,把烟头远远抛掉后,哈哈笑着跟魏宏伟开玩笑:“好歹你家也有一栋一楼一底的小洋楼,两个儿子咋个分法,总得交代一下的嘛。”

  “哪还值得要这个样子,正规其事地去立个遗嘱?!”

  “你这个工头倒是需要遗嘱。”魏宏伟像是在跟那个黄帽子工友开玩笑,倒打一耙:“你们家别墅比我家洋楼值钱多了。你们两口子每年挣这么多钱也花不完,留给孩子,他们还不得打起来呀。”

  那个工头似乎听进去了:“立遗嘱管用吗?”

  工友们七嘴八舌,各抒己见:

  “管用,到时候,子孙后代不会为财产分割发生纠纷。”

  “不光是财产,有啥子需要交代的事也可以立一个遗嘱。”

  ……

  “农村人立遗嘱,没那个必要。”魏宏伟把话又绕了回来。话音刚落,工友们纷纷附和:“就是,就是嘛。”

  这回,那个戴黄帽子的工头没有随波逐流:“立遗嘱,就跟咱们干活签合同一样,到时老板不给钱可以依法讨薪。”

  魏宏伟反驳道:“你死了,你儿子找谁要去?”

  “孩子们之间相互有个凭据噻。”工头这句话把他自己逗乐了:“怎么说得我像快要死似的。”

  哈哈哈哈!一阵起哄声,引得其他工种的工人也赶过来看热闹。

       

  生前立遗嘱 身后少麻烦

  ■ 陈希国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民政局 退休公务员

  关于立遗嘱问题,我是这样看的:老人生前如果立了遗嘱,阐明了遗产的分配方案,百年之后,子女们就会按遗嘱去办,如有违者,可诉诸法律,公平处理,亦有依据。如果没有遗嘱,情况就复杂了,麻烦就大了,特别是遗产多的,更是难弄。我们老家的邻居,两位老人相继去世,留下3间草房,哥四个争了起来,互不相让,打得头破血流,后来亲友调解也不奏效,最后对簿公堂,由法院依法裁断,才算了事。财产理清了,亲情弄没了。

  我大哥有两个儿子,3个女儿,大儿子娶妻生子,女儿全都出嫁,只有小儿子在读小学。大嫂常年有病,这时大哥就找我要立个遗嘱。我说,立那东西有啥用?他说:人不知死,车不知翻,你嫂子有今天没明天,我也说不上哪天就没了,到时候,老大独占了房子,小儿子靠啥生活呀?我想把我现在这3间房和家具,都留给小儿子,以此保障其生活。我想,大哥说得有道理,就帮他拟了一份遗嘱。

  后来,嫂子先病逝了,大哥也相继去世。在处理完大哥的丧事后,我把大哥的儿女们叫到一起,拿出那份遗嘱,并当众宣读了那份遗嘱,听者皆无疑义,大儿子去掉了独占房的心思,小儿子也吃了定心丸,免去了后顾之忧。后来,大哥的小儿子参加了工作,离开了老屯,便把房子与家具都送给了哥哥。虽然没按遗嘱去办,但哥哥领了弟弟的赠与之情,自此,弟兄亲密相处,来往甚密,非常和睦,至今如是。试想如果没有那份遗嘱,发生啥事就很难说了!

  我有3个女儿,一个儿子。他们姐妹、姐弟相处极好,互相体贴、照顾、帮助,没有任何摩擦;对于钱财,根本不分你我,更没有一个斤斤计较。我和老伴一生奔波,费劲巴拉地把孩子培养出来了,并没积攒下什么财富,只有个门房和住宅。尽管如此,我和老伴儿商议,准备立一份遗嘱,把门房和住宅给4个子女予以分割,待我们百年之后执行,力争做到生前处理妥当当,以免身后乱嚷嚷!

      

  军人保家卫国 对人对己负责

  ■ 冯怀超 驻粤某部军官

  身为军人,每次遇到自然灾害前去抢险救灾前,都会无一例外地,或私下或公开地写下一篇热血沸腾的誓言,其中总有那么几句是交代自己身后事的内容。我至今还记得在军校大二时第一次大义凛然地写下了这么几句:“我走后,请劝我父母不要伤心,这是我的职责;我工资卡里面的钱和抚恤金,请组织替我交清党费后,再转交给我的父母……”

  军人这个特殊的职业,担负保家卫国的神圣责任。如果将来某一天真要冲锋陷阵,或者再度踏上抢险救灾、维稳执勤等不可预知的艰辛漫长征程,我一定义无反顾。现在我也成家了,有了妻儿,在我的贴身衣兜里和电脑桌面上,一定会有一份遗嘱。

  生老病死,任何人也无法回避,坦然面对反而会轻松洒脱些,尤其事关自己的身后事。我老家在云南曲靖乡下,淳朴的乡民对死亡并不忌讳,一些精明或者有两个以上子女的父母,一般都会早早规划自己的身后事,并请人作证,让全家人甚至全宗族都清楚明白自己的打算,以保障未来全家的和睦与幸福。相比为了私吞财产或者嫌父母偏心,而伪造、篡改老人遗嘱的做法,这是一种于人于己负责的态度。

  有一年在我所带的连队里,发生过这么一件事:贵州籍战士小明,来自一个重组家庭,母亲早逝,继母与妹妹来自另一个家庭,两家人相处得一直有些磕磕碰碰,这也是小明高中未毕业就当兵的一个重要原因。服役期间,父亲意外身亡,小明回家料理后事,继母企图多占其父的财产。庆幸的是,其父在去世前就立下字据和录音遗嘱,分别交与小明的叔父和姨母各自保留一份。经亲人作证和法院的裁决,小明成功维权,得到了应有的遗产。试想当时其父如果没有留下遗嘱,光凭小明据理力争,即使加上部队出面协调,估计也收效甚微。

  黄自宏整理

           

  捐献遗体器官 另种方式永生

  ■ 莫小冲 上海市 入殓师

  我最欣赏《红楼梦》里的尤二姐,即便去意已决,也要把自己拾掇得干净亮丽,把最美好的形象留给世人。

  后来我加入了入殓师的行业,为逝者做一些善后工作,也就是把众多“尤二姐”生前的美好形象复原,一次性定格,留给他们的亲友。在这行待久了,生离死别看得挺淡,也更加尊重逝者,珍惜自己的生命。有些逝者是捐献器官以后送来的,我由衷地更加敬重他们。

  我的舅公,一个老党员,当年去世前立下遗嘱说,要把自己身体里有用的部分留给别人。当时舅婆和他的子女很不理解:人赤条条来到这个世上,好歹也要完完整整地离开,何必长眠以后还要受千刀万剐之罪?舅公还是坚持,最终全家遂了他的心愿。年幼的我,在殡仪馆看到经入殓师妙手回春之后,舅公那熟悉的慈祥面容,当时就立志要当一名入殓师。

  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加,我坚信死亡并非是生存的对立面。人死后,像眼角膜一类的东西,能以另一种方式在别人身体内存活与延续,无疑是生命的重生和欣喜。2015年1月,青年歌手姚贝娜不幸去世,她临终前捐出自己的眼角膜,为4名眼疾患者带来光明。这是义举,更是博爱,尤其是她的家属,充分尊重和履行了逝者的遗嘱,才使更多的奇迹得以发生。

  也许受到太多的触动和感染,我父母和我自己早早立下了捐赠器官的遗嘱。我和父母常常打趣说:我们不怕死,死了还可以尽绵薄之力帮助别人。再说我们的心肠这么好,上天一定会格外眷顾我们,让我们健健康康,长命百岁!

  黄自宏整理

        

  纠结在理智与情感中

  ■ 刘女士 北京 媒体人

  一年多前,79岁的母亲突发脑梗,顿时丧失了语言和吞咽能力。住进医院后又发现心律过缓并伴有间歇性停跳,安装了心脏起搏器。当时的情景十分凶险,医生对于母亲的康复前景也不太乐观。

  自从十几年前父亲去世后,母亲一直一个人生活。为了便于照顾她,我和弟弟多次提出希望她和我们中的一人同住,但天性要强的妈妈始终不同意:“我不用照顾。你们忙你们的,我忙我的。”她真的很忙,每天锻炼健身,和老朋友聚会,还在社区承担了一些工作。看着快乐而忙碌的母亲,我真的以为她会一直这样充满活力地生活下去。

  但母亲的这场病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望着躺在病床上的老人,我真切地感受到,妈妈老了。不能说话和吞咽,意味着交流要靠写字,进食要靠鼻饲。这种情形持续了3个多月。在医生的精心治疗和母亲的积极配合下,康复进程比较顺利,语言功能逐渐恢复。在吞咽功能基本恢复后,母亲终于离开住了4个月的医院回到家里。

  生病前闲聊时,母亲曾不止一次地表示,要把自己的房子留给孙子,存款留给外孙女,但仅限于嘴上说说,没有立白纸黑字的遗嘱。因为不时听到社会上有关老人去世或丧失清醒意识后,子女在老人房产、存款等继承上的千难万难,我和弟弟有心让母亲立个遗嘱,把这些事情交代清楚,并以法律认可的形式保存下来。从理性层面来说,对于年过八旬、身体状况下降、经历过一次严重脑梗的母亲来说,立遗嘱很有必要;但从情感层面来说,我和弟弟谁也开不了这个口,怕惹母亲不高兴。因为出院时医生特意嘱咐,由于已经发生过一次脑梗,心脏和血压也有问题,所以母亲一定要尽量保持平和心态,过平缓日子。

  在中国文化中,避讳谈论死亡,尤其忌讳和老人谈论死亡,和一个大病初愈的老人谈论死亡话题更是忌上加忌。而立遗嘱则要以立遗嘱之人的死亡为前提,所以大多数人当然是要极力避讳的。尽管我们清楚地知道,母亲上次脑梗能恢复成现在的样子实属幸运,一是因为母亲始终意识清楚、思维清晰,二是因为经过康复,她终于逐渐恢复了语言功能。可谁又能保证每次生病都这么幸运呢?我和弟弟就这样在理智和情感中纠结着,始终没有向母亲提起立遗嘱的事。

  现在,母亲出院已经一年了。我想,可能我们还会在这种理智和情感的纠结中一天天地过下去。如果有一天,母亲真的离开了我们,那么,后面的事就以后再说吧!

          

  说出口老人就受不了啦

  ■ 周 洋 丈夫 新疆伊宁市 公务员

  ■ 许 琴 妻子 新疆伊宁市 公计

  提起立遗嘱,周洋不由得皱起了眉:“这在我家已不是立不立的问题,而是老人根本就过不了这个坎,坚决抵触。”

  周家兄弟二人,周洋是老大,在伊宁市里上班,弟弟在南疆某部队工作,一年只探家一次。父母有事,都是周洋夫妇跑前跑后地忙。本来没想过立遗嘱的事,可近几年父母年龄越来越大,尤其母亲多病,周洋不得不考虑这件难以启齿的大事。

  周洋的看法是,兄弟两人各有家室,有关财产之事,父母最好能提前做好安排。所谓财产,也就是父母自己的那套住房。可周洋只跟父母提了一次,两位老人就已是老泪纵横,伤心了好多天。“在老人看来,提前立遗嘱是不吉利的事。”周洋说。

  周洋介绍说,父母现在居住的房子是自己单位的福利房,考虑到母亲腿脚不便,特意申请了这套带电梯的楼房。“虽然买房时父母掏了钱,可有单位给我的福利在里面。再说这些年老人住院、生病、日常什么事,都是我和妻子在照顾,虽然希望老人能考虑我多一点儿,可如果向老人明说,又觉得难以启齿。”对于立遗嘱的事,周洋表示,都说亲兄弟,明算账,我只怕父母交代不清,日后影响我们兄弟俩的感情。

  “立遗嘱是对财产所有人的保护,也是对身后财产最好的处理方式。可怎样向老人说明呢?”许琴也是无可奈何。“在公婆家近20年,每年年夜饭、每次家庭聚餐,从买菜、做菜,到把饭端到两位老人手上,都是我一个人在操劳。虽辛苦,可看到家人开心,自己倒也无所谓。小叔子结婚后,家虽在伊宁,但他本人在外地工作,弟媳平时很少过来看公婆。公婆有事都是给我打电话,所以我与两位老人的感情也比较深,可老人特别偏爱小儿子又是事实。我担心老人顾忌我们的感受,有想法也不说,其实我们很想让他们把心里的真实想法告诉我们。老人年龄大了,如果我们先提出,怕给老人留下心病,可不说,又怕引起误会。”

  周洋夫妇表示,老人房产证上的名字是周洋,他们几次提出将此房过户到老人自己名下,可老人都以麻烦为由,不同意。“既然父母这么信任我们,作为老大,我们要高风亮节些。至于财产以后怎么分配,还是父母说了算。遗嘱立与不立是次要的,老人顺心最重要。” 

  徐 励整理

您家有立遗嘱的计划吗?
责编:任 涛 邮箱:people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