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3月25日 星期六

中国民营航天走进春天里

本报记者 张保淑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3月25日   第 08 版)

  图片说明:北京零壹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零壹火箭

  我国第一颗商业高分辨遥感卫星吉林一号

  近来,中国航天几乎同时发生两个新闻事件:一是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在京完成出厂评审,并转运至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进入发射准备阶段;二是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与一家丹麦公司在杭州签订火箭发射服务协议。

  天舟一号任务的实施将使中国国家航天能力进一步提升,具备向在轨运行航天器补给物资、补加推进剂的能力,完成中国空间站建设的重要一步。而北京蓝箭签下火箭发射服务协议意味着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拿下第一笔国际市场商业火箭发射服务订单,是中国民营商业航天发展的里程碑。

  一面是中国航天国家队向载人空间站时代一路高歌猛进,另一面是中国民营商业航天实力不断增强并进入国际市场。两者交相辉映,推动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

       

  如雨后春笋般向天而生

  与“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国”字头重大科技专项相比,中国民营航天近年来虽然不那么引人瞩目,但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在相关领域涌现出一批富有活力的公司。

  据国家航天局秘书长田玉龙介绍,在运载火箭领域,中国从事商业火箭研制的公司有4至5家;在商业卫星方面,相关公司有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四维商遥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等数十家。

  北京蓝箭作为国内较早进入运载火箭研制领域的民营企业之一,目前已具备运载火箭总体系统研制能力,包括火箭的箭体结构系统、控制系统、分离系统及其系统单机设备的设计等核心能力。该公司计划于2018年使用LandSpace-1运载火箭发射丹麦的立方体卫星群。在探空火箭研制和发射方面,深圳翎客航天技术有限公司已具备液体发动机、测试控制系统、固体发动机、探空火箭等多款初样产品,并计划在3至5年内开始小型可重复运载火箭的研制。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以商业遥感卫星运行、遥感和空间信息综合应用服务及系统集成服务等为主营业务,自主投资建设的北京二号遥感卫星星座于2015年7月成功发射,面向全球提供空间和时间分辨率俱佳的遥感卫星数据和空间信息产品。

  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郑永春看来,2015年是中国商业航天大发展之年。9月,四维商遥公司成立,致力于为全球用户提供具有高时空分辨率和高光谱观测能力的遥感数据服务和系统解决方案。10月7日,中国第一颗商业高分辨遥感卫星吉林一号组星成功发射升空。根据吉林省微小卫星规划,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在2030年前将发射138颗卫星,努力成为世界级高分辨率遥感图像信息供应商。10月30日,中国卫星应用大会暨中国国际卫星应用技术与设备博览会在北京举行,首届中国商业航天高峰论坛同一天在武汉举行。一南一北的两个论坛,关于卫星、技术、资本、商业、市场的思想和观点正在交汇。论坛上传出的声音,预示着商业航天将在中国快速发展。

  扶持政策提供不竭动力

  中国航天事业创建已走过60多个年头。60多年来,中国航天作为重大国家工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一步发展起来。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民营航天才不断获得发展。另一方面,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为民营航天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在中央政府层面,2014年,国务院正式发布了鼓励社会各类资本投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欢迎各类社会资本投资中国的卫星商业发射、卫星应用等有关领域。在地方政府层面,早在2013年,深圳市就发布了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提出重点发展卫星导航应用工程、航空航天材料产业发展工程、微小卫星产业壮大工程、航空航天体育娱乐培育工程等,并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指出,国家一直坚持航天要融入国民经济,为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民生福祉和提高综合国力做贡献。大力支持和发展民营航天是坚定不移的政策方向。随着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改革,中国在投资领域将有望进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客观而言,中国航天领域的市场开放度是很高的,卫星的研制、核心配套产品的研制、应用、服务等各领域,都欢迎鼓励国际、国内各种资本的进入。

  《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指出,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有序参与航天科研生产、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信息产品服务、卫星运营等航天活动,大力发展商业航天。这预示着中国民营航天将持续迎来政策利好。

  深化改革催生广阔前景

  “飞往太空会让我很幸福。我曾经认为,谁都不会愿意带上我,但布兰森愿意给我一个维珍银河的座位,于是我立即同意。”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日前兴奋地宣布,他已接受了英国维珍银河公司总裁布兰森的邀请,搭乘其公司的宇宙飞船进行太空之旅,体验一下令人向往的无重力状态。受邀乘太空船体验奇妙失重之旅,霍金无疑是幸福的。而对其他有意搭乘者来说,这样的机会真是太难得了,不仅要支付高达25万美元一张的太空船票价,且名额仅限6个。这充分说明了世界商业航空所蕴含的巨大商机。

  就国际范围而言,民营商业航天近些年也迎来爆发式增长。根据美国航天基金会发布的《航天报告》,2015年全球航天经济总量达3353亿美元,其中76%的份额为商业航天领域。照此计算,全球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在两年前就超过1.72万亿元人民币。与此相应的是,一批具有创新活力的国际商业航天公司迅速成长起来: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所持有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已开始为国际空间站提供货物运输服务,布兰森拥有的维珍银河公司正在努力为普通人提供太空旅游服务,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成立的蓝源公司正在研发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和低轨道飞船,以降低载人航天的成本。

  中国民营商业航天发展时不我待,这不仅是中国航天产业自身的需要,更是实现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在郑永春看来,该领域前景无限光明,发展势头喜人,但还必须下大力气推进相关领域改革,解决好几大突出问题。一是人才流动问题。由于体制原因,中国航天人才都集中在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等企业或者中国科学院等研究机构。只有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释放活力,促进人才流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营航天的人才制约因素。二是技术保密问题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由于航天技术事关国防安全,技术保密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设计好一套既能有效保密又能促进人才和技术流动转移的体制机制。三是制度保障问题。应制定进一步推进航天市场开放的政策和法律,促进和保障民营航天企业获得公平市场机会。

中国民营航天走进春天里
广告
责编:张保淑 邮箱:beijing2008@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