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着这么一群人:他们或有着留学世界名校的背景,或有着久战海外商场的经验,早已在他国“功成名就”,却毅然转身回到中国,从头创业。
谈及归国创业的初衷,他们说,在海外多年,自己变化很多,而唯一不变的,是那份对故土的深情。
卢 笙:
超越功与名的中国“芯”
“这些年来,我看到了一个日新月异、极具活力的中国。我也是一个有故土情结的人,想通过自己20余年在海外创业的经验,为祖籍国做一些事情。”在被问到为什么要在事业处于“巅峰”、家庭稳定幸福的时候毅然回中国时,卢笙说道。
1993年,硕士毕业后的卢笙,在美国硅谷开启了自己的事业。最早跟朋友一起开初创公司,后来为日本著名娱乐厂商任天堂公司的一款游戏机做GPU芯片。2005年,卢笙加盟美满公司,负责全球GPU核心模块的开发与市场开拓……伴随着当时美国集成电路行业的发展,卢笙在事业上不断攀登一座座高峰。在外人看来,这时的他事业有成、生活富足、家庭美满,不需要再“折腾”了。
卢笙却不这么认为。在美国硅谷的20余年间,他看到了美国芯片业的发展速度和先进水平。回首中国,他看到这一行业潜藏的市场需求,也看到了中国与国际的差距。一股强烈的使命感驱使他放下手中的工作,暂别妻子孩子,来到中国发展。
谈及回国创业的目标,卢笙说:“中国有着2800亿美元的芯片市场,而全球芯片市场总共才3400亿美元,芯片行业又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命脉所在。我们要做的,就是逐步实现更多自主生产的产品进入中国芯片市场。”
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卢笙说的最多的也是他的芯片事业。逻辑清晰,睿智自信,在与他的交谈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对事业的坚定。
正是这份对祖籍国的热爱和对事业的执着,让卢笙得以在8个月的时间内,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嵌入式主机USB3.0核心模块知识产权,并且通过相关国际组织认证。据悉,这一认证是世界第5张、中国第1张,打破了国外公司在芯片领域的垄断,也帮助中国开始走出困扰多年的芯片技术发展瓶颈。
说到未来,卢笙对于自己的事业信心满满。他说,继续开拓更高一级的USB3.1系统是他的目标。
任宇航:
让中国进入光伏2.0时代
和卢笙一样,专心于研究柔性太阳能电池的任宇航也有着海外留学背景及科研经历。
在美国工作时,任宇航就已经意识到,太阳能能源在今后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他尤其看好中国的太阳能市场,“因为中国有着良好的产业化复制能力和推广能力。”
在任宇航看来,中国国内的太阳能电池产业还处于光伏1.0时代,90%的太阳能都是传统的晶硅板电池。中国虽然购买了国外的设备和原料,但是核心技术并没有转移过来,光伏2.0时代太阳能电池技术仍被国外所垄断。因此,中国在与国外的技术贸易往来中一直处于不利的地位。任宇航要做的,就是改变这种不对等的格局,并且通过掌握核心技术实现太阳能电池的本土化生产。
任宇航之所以这么有底气,得益于跟他一起回国的创业团队。据介绍,和他一起归国的伙伴中,有3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4名浙江省千人计划专家,还有曾供职于IBM、前贝尔实验室的专家。
回国后,任宇航率领这支强大的技术团队,又拉上之前已在国内创业的弟弟,在杭州创办了中国尚越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任宇航和团队的目标就是独立研发和生产属于光伏2.0时代的柔性光伏太阳能电池。他们生产的这种电池像纸一样轻薄,光电转化效率高,大规模生产后的成本也将大幅下降。
“这里有浓厚的创业氛围,对高新企业的支持力度很大,政策也适合企业的发展。”国内的创业环境让任宇航更加坚定回国的选择。
回首自己回国创业的经历,任宇航说,自己做的这些,实际上形成了一种“A+B”模式,即将自己在国外学习的技术和国内工业生产的优势结合起来,这样自主研发生产的新型材料将会惠及更多人。清洁的太阳能能源在中国的应用也将更加广泛,每一个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所需要使用的手机、汽车、监控设备以及城市景观等都可以借助这种太阳能材料来进行发电。
接下来,任宇航计划带领他的公司团队在全国布局4至5个生产基地,以提升规模化的制造能力和产能,建立更加低成本、高质量和高效率的生态系统和产品,以此为中国智造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李方平:
为失聪者制造“人工耳蜗”
现如今,很多人以为回国创业的都是年轻人。其实不然,许多在国外多年的老华侨也响应国家的号召,纷纷加入回国创业的大潮中。现已60岁的华侨李方平就是其中的一个。
在接受本报采访时,电话另一头的李方平兴奋地说,一周之前,他的公司刚刚中标“残联委托人工耳蜗采购项目”,将有1600套产品用于该项目。他自信地说,预计今年公司的人工耳蜗销售量将达5000套。
如今,李方平带领自己一手创办的诺尔康公司,在国内人工耳蜗生产销售领域已然占得一席之地。回望过去十多年回国创业的经历,他感慨,这一路走得并不容易。
2006年,曾任国际电子耳蜗大会主席的曾凡刚等一批旅美华人科学家手握人工耳蜗的专利,想要在中国寻找投资者进行对接。差不多同时,李方平了解到,中国市场上的“人工耳蜗”技术被一些发达国家垄断,价格很高。如果能将这一技术引进中国,将会惠及数千万中国失聪者。李方平毅然决定前往美国进行洽谈。
然而,一切并不如想象的那般简单。到达美国后,李方平曾被质疑缺乏“人工耳蜗”研发的专业背景,难以获得合作机会。不过,有着温州人敢想敢做基因的李方平没有轻言放弃,他多次前往美国,登门商谈。第四次拜访时,合作方问他:“你是一个房地产商人,为什么要投资这一领域?”李方平回答,因为中国有几千万失聪者,他们需要这一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方平的诚意感动了对方,最终达成了合作协议。
此后,困难依然层出不穷。为了技术研发和市场调研,李方平频繁往返与中国和美国之间,回加拿大与家人团聚的时间非常有限,以至于被加拿大政府取消了永久居留权。
技术研发的过程也是难题不断。李方平要实现的目标,是将两张圆桌那么大的“人工耳蜗”模型缩小至一元硬币大小。这一技术难题足以让他头痛。漫长的研发过程更是考验着这位老华侨,让他承受巨大的压力。李方平儿子说,那段时间,父亲的头发白了不少。
不过,凭着几十年的从商经验,李方平最终顶住压力,拿到了中国国家药监局“人工耳蜗”器械证书,研发成果得以正式投入生产。在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他的产品仅8个月就被推向市场。
回首自己的创业历程,李方平说,中国科技水平发展迅速,也需要不断加强与国际先进技术的接轨。华侨华人要架起海内外科技发展的桥梁,为中国科技的发展和中国“智造梦”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