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3月21日 星期二

被误读的绩溪“错字大钟”(汉字故事)

杨立新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3月21日   第 07 版)

  绩溪胡氏宗祠大铁钟

  “民”字的演变

  在有着“江南第一祠”之称的安徽绩溪胡氏宗祠左厢里,悬有一口铸于明代嘉靖年间的大铁钟。不知从何时起,当地人称之为“错字大铁钟”,并认为是绩溪的一大奇观。

  这口大铁钟身上共铸有108字铭文,铸造时间标为“大明嘉靖甲子年仲秋月”,即农历一五六四年八月,可知这口大钟已有450余年的历史了。然而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却是钟上“国泰民安”四个大字铭文。

  当地人认为,“国泰民安”四字中有两个错字:“国”字下面少了一点,而“民”字戈钩上面却多了一点(应为戈钩出头)。导游是这样解释的:“国”字缺少的那一点移到“民”字上头了,这是别有寓意的有意之错。因为嘉靖皇帝任意挥霍,弄得国库空虚、民不聊生,故民间有歌谣说“嘉靖嘉靖,家家皆净”。其错字寓意为: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泰民安,国家就要少收一点税,多给农民一点实惠。

  看来“国泰民安”四字铭文意在暗讽嘉靖皇帝了。可是,恰恰就在胡氏宗祠的一方匾额上,提供了有力的反证。在胡氏宗祠正厅上首,悬有一方“宗祠”匾额,上款为“嘉靖丁未年”,下款为“光泽王书”。光泽王是嘉靖帝的叔父朱致榞,可见胡家与皇室关系非同一般。嘉靖丁未年为公元1547年,故此匾比大钟铸造早了17年,胡家承恩在前,断无铸钟讽刺今上之理,更何况这是灭族之罪。

  其实,大钟上的“国”字和“民”字,在当时根本不是什么错字。有心的朋友不妨试一下,这个不加点的“囯”字,用谷歌、搜狗等拼音输入法便可以打出,因此错字之说并不成立。本人在《 风雨沧桑话“国”字》一文中,曾提到在太平天国的相关文献中,凡“国”字均写作“囯”。有人认为“囯”字是洪秀全所造,这口嘉靖大钟就可证其为伪。其实“囯”为“國”的俗字,早在宋代便开始流行,在辽僧行均《龙龛手鉴》和明末张自烈《正字通》中均有收录。

  再看“民”字。在古代,“民”字的戈钩多与上通。其实,这种写法渊源有自。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称:“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萌”,古通“氓(méng)”,指人民、百姓。许慎虽然没有见过甲骨文,但他认为“民”的小篆字形“从古文之象”,确是真知灼见。图一是“民”的字形演变。

  由“民”的字形演变可以看出,“民”字这种写法源于甲骨文和金文。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释臣宰》中考释“民”字称:“周代彝器作一左目形,而有刃物以刺之。……周人初以敌囚为民时,乃盲其左目以为奴征也。”故“民”字是一把锥子刺进眼睛而失去了瞳子的形象,它记录了古代奴隶制社会的一段血泪史。在我国奴隶制社会,奴隶主用残酷的手段把奴隶的一只眼刺瞎,强迫他们劳动,所以“民”的本义就是奴隶,后来引申为被统治者。虽然文字发展到小篆,已经看不到原来字义的形象了,但在篆、隶、楷、行、草诸体中,“民”字的戈钩多与上通,依然承袭了文字的原初形体。如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所书的《大总统誓词》,其中6个“民”字基本都出头。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通用规范汉字表〉8105字形音义源流研究》阶段成果)

走向文明中国的“生活美学”(美在生活)
良渚玉琮背后的文明(文明密码)
被误读的绩溪“错字大钟”(汉字故事)
责编:赖 睿 邮箱:lairuismi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