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3月21日 星期二

“舌尖上的开放”联通中外(开放谈)

王俊岭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3月21日   第 06 版)

  民以食为天,美食无国界。前几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名为《舌尖上的中国》的美食类纪录片,其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展示了中国美食的一系列独特元素,勾勒出中国人的味觉记忆、饮食习俗、文化传统、家族观念与生活态度。这部纪录片播出后,在海内外引发了巨大反响与共鸣。

  事实上,对于中国这样一个饮食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而言,餐饮业开放在沟通中外文化方面的意义非同小可。开放不仅为日益富裕起来的中国百姓带来了日本寿司、意大利面、土耳其烤肉、美式汉堡等来自全球各地的美食,更将这些美食背后所蕴含的风土人情带到神州大地。

  比如,中国人在绝大多数用餐场合使用的餐具是“筷子”。而必胜客等西式餐厅进入中国后,消费者们自然就在用餐时“学习”到了西餐的一些风俗习惯,试着拿起刀叉去享用披萨、牛排等美食。再比如,中餐烹饪时大多数时候会将食材加工成熟食,而日本料理中的寿司、刺身等就以生鲜食材简单加工为主,这折射出日本独特的崇尚食材新鲜程度及品质的饮食理念。

  就像“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学原理一样,海外美食在给中国带来异域饮食文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进而影响其本国餐饮文化。例如,美国冰激凌企业哈根达斯进军中国后,面对中国人中秋佳节吃月饼这一传统习俗,不仅自身加入到中国月饼市场的竞争中,而且还将月饼的形状、工艺、理念等元素融入到其他产品的制作中并在全球市场销售。如此一来,“月饼”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也就实现了“借船出海”。

  从餐饮行业本身来看,西方餐饮企业在原料、设备、火候、食物重量等方面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和规定,也为中餐企业的发展壮大进而走出国门带来了可借鉴的现成经验。

  相比于每年中国与海外各地的直接人员往来,通过“舌尖上的开放”所形成的文化交流显然更为广泛。而对普通民众而言,这种交流实际上也是更直接的。

  如今,中国餐饮业市场已经实现了较为充分的竞争和开放,但在未来的开放发展仍需要我们做好三件事:

  一是加大开放的深度和广度。需要看到,现有外国料理种类划分不够细致,同质化因素还较多,因此外国本地厨师参与中国餐饮市场的程度还应进一步提高。

  二是加大中餐企业的规范化建设。政府、社会、行业都应携起手来,共同将中华传统美食烹饪中可规范化的部分率先规范化,打造中餐的标准体系,为“走出去”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做好食品安全监管。未来,有关部门还应对中国餐饮市场的食材、制作人员健康情况、烹饪环境等方面不断加强监管,提高与国际监管标准对接的力度,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餐饮市场在全球饮食文化的重要性。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舌尖上的开放”必将让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

餐饮开放让世界感知“中国味道”
“舌尖上的开放”联通中外(开放谈)
责编:赵鹏飞 邮箱:hwbj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