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3月16日 星期四

探索美学融合创新之路

——评彭立勋著《中西美学范式与转型》

李 梦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3月16日   第 11 版)

  近年来,我国美学研究在多元化格局中向前发展,各个研究领域和研究门类不断有新成果问世,一些新的研究课题开拓了美学新领域,美学研究视野进一步扩大。但从总体状况来看,美学理论创新的亮点不多,许多研究仍然主要围绕当代西方美学家提出的某些命题,少有新的创造。因此,美学研究要突破困境,获得进一步发展,需要在学科体系、理论观点、研究方法创新上探索新的路径。

  彭立勋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美学家,他不仅开拓了审美学研究新领域,在西方美学、比较美学、文艺美学、环境美学等研究方面也卓有建树。最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西美学范式与转型》,精选了他近20年间发表的部分美学论文,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他的美学研究成果。全书以美学的范式与转型为切入点,研究中西美学理论、学说、范畴及其变化发展,探讨现代审美学建设的基本问题,对审美学学科建构和体系创新、中国传统审美学思想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中西审美学思想比较与融合创新发展、西方近现代美学思潮和流派特点及演变、后现代主义美学范式转换以及当代审美文化特征和趋向等当代美学研究的许多新课题,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深刻的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独特的观点。作者在研究中将美学理论与美学史、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基础美学与应用美学等互相结合起来,探索出一种突破学科和学术领域界限的交叉融合的研究模式,为我们探索美学的创新路径提供了新的启示。

  第一,探索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综合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涌现,成为当代学术研究发展的一大趋势,有力地推动了学术范式、方法和观点的创新。《中西美学范式与转型》的一大亮点,就是提出构建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相交叉的审美学,以审美活动和审美经验为中心,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艺术学、文化人类学等多种学科结合起来,进行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研究,以新的视角和新的方法,全面、综合、深入地揭示和阐明审美的本质、特点和规律。

  作者认为,就研究对象说,审美学和美学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但两者在研究重点上是不一样的;就研究范式和方法看,审美学又是超越了美学的学科界限的,具有相对独立性,应当而且可以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来建设。审美活动和审美经验的多方面的复杂性质和特点,它与主、客观方面的多种关系,需要依靠哲学、心理学和多种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研究,才能得到全面、深入的揭示。通过完善和创新审美学学科体系,拓展和深化审美活动和审美经验研究领域,可以推动美学与多种相关学科交叉和融合,形成诸如审美哲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艺术学、审美文化学等多种学科形态,构成新的学术生长点,为美学发展开辟广阔的创新空间。这无疑是一种富有启发性的新主张。

  第二,探索美学理论与美学史和应用美学的互补融合研究。美学作为一个学科,包括美学理论、中国美学史、西方美学史以及各种部门美学和应用美学等不同门类和领域的研究。这些研究门类和领域本来是互相联系的,却在无形中被严格划分出彼此分割的界限。研究门类和领域的过度专门化,导致思想和知识难于贯通,不利于解决美学中出现的新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形成创新的障碍。

  有鉴于此,作者在《中西美学范式与转型》中倡导美学研究回到黑格尔坚持的理念观点与经验观点、理论研究与历史研究互相统一的研究方式,以研究问题为中心,使哲学美学和科学美学、思辨美学和经验美学、美学理论和美学历史、理论美学和应用美学等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共同推动当代美学的变革和创新。作者强调,美学理论和美学史互相联系、互为支撑。美学史研究应当坚持历史性和思想性统一,使史料与思想互相结合、历史与理论互相发现,在历史的阐述和比较中体现出研究者的理性思考和真知灼见。深化美学史研究,重在分析和阐明历史中形成的美学命题、学说、概念、范畴的历史内涵和历史联系,以深入揭示美学思想和理论发展的内在规律。为此,作者提出,研究美学思想的发展演变,应以范式及其转型作为重点。范式是在美学发展史上起支配作用的美学观点、学说及研究方式,它反映着不同时代对审美和艺术规律的新认识,对美学学科具有基本理论和方法意义。范式的转型标志着美学思想发展的转折和创新。把握住范式与转型,才能厘清美学思想和理论的发展脉络和阶段特征,构建美学思想和理论发展的动态模式。这也是颇具新意的见解。

  第三,探索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美学的比较融合研究。建设中国特色现代美学必须走中西美学结合和融通之路。在我国当代美学研究中,一方面,对西方现当代美学的盲目崇拜和模仿照搬的问题比较严重;另一方面,对中国优秀传统美学的传承、弘扬和创造性转化则推进不力,从而形成妨碍中西美学融合创新发展的两大瓶颈。

  在《中西美学范式与转型》中,作者对此问题做了深刻分析,并着重探讨了如何实现中西美学彼此借鉴互补、相互融会贯通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独特看法。书中指出,中西美学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语境不同,基于两者在文化语境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产生了各具特色的观念、学说和概念、范畴,构成了具有不同内涵和特点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必须全面分析和揭示中西美学各自的理论特色和话语特色,深入研究和把握两者之间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才能准确地找到中西美学的融通之点,实现两者的成功对接。要调整中西美学研究的模式,改变以西方美学为本位和普遍原则,简单接受移植的研究模式,倡导中西美学对话式、双向式的互识、互鉴、互补的新模式。同时,大力推进中国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化,从新的时代和历史高度,用当代的眼光和观念对传统美学和文艺理论中的命题、学说、概念、范畴和话语体系进行创造性阐释和创新性发挥,充分发掘其蕴含的当代价值和现代意义,赋予其时代内涵,使其“活化”并与当代审美观念和艺术实践相结合,与当代美学和文艺理论相交融,共同形成美学和文艺理论新的思想和理论,成为构建中国特色现代美学和文艺理论及话语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中西美学融合创新发展。

深圳 “入市第一课” 滋养新市民(文化创新2020)
深圳发布海绵城市规划
探索美学融合创新之路
责编:赵鹏飞 邮箱:hwbj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