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蚌埠“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览园”掀开了新的一页,升级成为文化部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大禹文化产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博览园将对由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马国湘先生近年来所抢救保护的450栋古民居进行集中修复,让古民居建筑群焕发新的活力,形成“山为屏,水绕房,文景双绝”的特色景区。
漫漫抢修路 复活古民居
马国湘的古建筑抢修之路,始于二十多年前在旧货市场中收了一件古建筑构件。那个年代,人们对古民居还没有太多概念,甚至还存在着破坏古民居的行为。
闽南某地,有数十栋散落在旧区的特色红砖大厝,在城中村改造中计划被整体拆除,代之以高楼大厦。马国湘得知此事连夜赶往,可就在到达前一天,一场大火将其中一栋精美红砖大厝烧毁,现场仅剩残存木炭。
马国湘见状非常痛心,当即做出一个决定,斥巨资把即将被拆毁的红砖大厝全部抢救下来,包括烧毁的那栋老宅,也要原样记录。他说:“以后有机会要全部修复重建,让人们记住这个惨痛的记忆。”
被问到抢救古民居的初心,马国湘的回答很简单:“只要是爷爷奶奶留下来的东西,无论好坏美丑,都有他们生活的印记,都有儿时的记忆,丢弃不得,所以我就竭尽所能的抢救。”对此,马国湘“不光收老房子,老房子里的家具、摆件,还有衣服鞋帽和孩子玩具等,能收的全部都收,甚至连门前的一棵老树,我也要抢救,然后将它种活。”
马国湘抢救的古民居越来越多,有些即将被拆除或被毁掉的古民居主人,主动找上门来,请他抢救保护,希望有朝一日能让自家的老屋焕发新生。这样一栋又一栋的抢救保护,到后来马国湘已经累计抢救了1000多栋古民居。
安徽省蚌埠市的领导听闻这个消息,邀请马国湘将抢救保护下来的一些古建筑安放到蚌埠龙子湖畔,建成露天博物馆,并起名为“湖上升明月”,寓意古民居能“明月寄相思,载乡愁”。对此,马国湘表示:“如果没有这个邀请,今天这些古建筑还是堆在我的库房里,所以我特别感谢能有这个机缘,让这些古建筑复活,获得新生。”
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冯骥才也曾到访过古民居博览园,他认为古民居博览园将散落四方、无人理睬甚至危在旦夕的民居收集起来,精心修缮,集中保护,既达到了很好的保存效果,同时又能供人欣赏传统和认识历史,这就是采用露天博物馆的方式集中保护。冯骥才的肯定让马国湘前进的动力无穷。
技艺传承人 古建守护者
“单看库房里收来的这些圆圆方方造型各异的木头,不知道它们背后的故事,就是一堆烂木头。但这堆烂木头找到了也找对了它的新家。他们的故事就有了新篇。”马国湘说。
在古民居博览园建设过程中,马国湘还建有古民居修复工场。在这个修复工场里,汇聚了一百多个匠人,他们抹沧桑、涤浮尘、斫腐朽、补残缺,用世世代代耳口相传的古老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手”护着古民居,“手”护着中国人的家园。
中华建筑文化如汗牛充栋,惜世上未有“古建大全”,深以为憾。给古民居修复带来最大的挑战就是费脑——在没有测绘图纸的情况下,要把整栋建筑装进脑子里,然后原样组装起来。于是,马国湘亲力亲为,指导着他的绘图师画出一座座房子的图纸,然后一次次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慢工出细活”,工期慢、效率低是正常的古民居修复特点。古宅的所有木制构件、隔断、饰物,包括斗枋拱檀、廊柱梁角、牛腿雀替、门扇腰板,几乎都由具有传统木刻经验的艺人详细作“体检”和必要的整修,一一补足。精细的雕工,有些甚至可卸下当作木雕工艺品。这些木雕图案题材众多,有神话故事如西游三国、水浒封神、八仙过海、麻姑献寿、渔樵耕读等,有以自然生态作为吉祥物,如祥鹿仙鹤、五蝠莲荷、麒麟龙凤等,此外,还有儒家传统人文理念,忠孝节义、劝善扬德,寓教于乐、潜移默化。
古民居的复建工艺非常复杂,不能依靠机械帮忙,需要木工亲自爬上爬下,完全手工调试。于是,马国湘为了确保安全,几乎每栋复建的古建筑都由木工反复搭建三次,在确实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才移到古民居博览园中。
柱子、门板、花格窗、房间的隔断、梁……当时拆的时候,每一个房间都有照片,每一个木构件都有编号,标注着在屋子的什么部位、朝向是怎样的。复建时,工匠按照绘图重新组装,就像搭积木一样。
很多古民居的外壳早已起皲灰化或者损坏,既不利观瞻,更无法保护内在木质构造。因此,很多老房子还“穿”上了一件结实的新衣。
这一切,都传承了老派建筑的一贯传统。
古民居新生 别样好风景
2012年11月,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览园正式动工兴建,马国湘带领着工人搞建设,堆山、扩湖、筑岛、开河、绿化,在5000多亩土地上为古民居建筑群打造出优美的环境。目前,复建的古民居已涵盖了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山西等八省。
“古民居不仅仅是让人参观的,更主要的是让人们能够体验它,使用它,感受它。我还要用老房子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发生在老房子里每个家庭的家风、家训、家教尤为重要,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所以我们必须讲好中国故事。”马国湘说。
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览园呈现出了别样的好风景,焕发了新生。在这里,有粉墙黛瓦、大家风范的徽派古建群,有画舫荡漾、流水缠绕的江南枕水人家,有红砖古厝、双燕归脊的闽南古村落,还有气势威严、高大华贵的山西大院以及三边悬空、巴楚文化“活化石”吊脚楼……在这里,你能重访汤显祖“临川寻梦”的牡丹亭,你能游览《西厢记》张生后人的老宅“西厢待月”,你还能再走一遍北洋军阀时期的倪公祠、督军府和“唐家花园”……在这里,“二十四桥”清风古韵波心荡,乡村祠堂怀抱祖德追思远,大戏台腔柔调繁弦未绝,还有龙脊古塔雕梁画柱名族情深……
邀文化大咖 筑文化高地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把湖中升明月·古民居博览园打造成文化高地,马国湘邀请了一批批文化艺术界人士到访指导。
冯骥才来访后强调“古民居与古村落不一样,古村落是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是活态的,古民居必须是活化的,不能让它空着”,“古民居保护有上千种方法,不要轻易否定”。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认为古民居博览园的古建筑群令人震撼,值得赞扬,而一些老的匾额和楹联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值得保护珍藏。他还建议先确定每栋古民居的文化主题,然后根据文化主题和建筑风格来题写补写匾额或者对联,让书法艺术与人文景观完美融合,增加整个园区的文化内涵。
前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王蒙参观古民居博览园时,非常关注已经完成梁柱框架搭建的古民居是否使用的是老材料,同时对博览园的发展也提出了希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对古民居博览园的艺术建构曾经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的建议,并建议典藏活化,要让“养在深闺人未识”和藏在“冷库”里的艺术品重见天日,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
著名导演张艺谋把脉古民居博览园文化发展脉搏时,提出一定要有从来没有过的体验和观感,要不断地用新方式、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起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画家何水法到博览园参观时认为,保护和梳理历史文化遗产文脉,是一项恢复“中华文化重要标识”的大工程,关系到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在未来的发展。因而,在实施和鉴别过程中,必须根据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把握轻重,制订好规则,允许一定条件下的迁移保护和重建、新建项目,纳入到“标识”工程。
“湖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穿越在古民居博览园中,每一处美景都会让你感觉异常亲切,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你血脉中的记忆,是每个中国人挥之不去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