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以1/3左右篇幅论述了积极有效财政政策、降税减费、降低综合成本等,强调要下好“三去一降一补”这盘棋。我的看法是,中国需要一场有温度的、能感知的财税改革,让市场主体有切身感受。财税改革不能“雨过地皮湿”,不能光说降税、减税。在实体经济方面,民间和官方存在着观点差距,我希望可以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弥合这种差距。
首先看“税”。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国家还有很多刚性支出,如教育、医疗、养老、卫生、脱贫攻坚等,都需要钱。因此不能说税越低越好。但税依然有可以改进的空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简化增值税税率,由四档税率简并至三档”。大家知道,目前增值税的税率是17%、13%、11%和6%,无论下一步这4个档位如何简并,受益的基本都是制造业。因此,这是一个明显的政策信号,就是给实体经济“放水养鱼”,降低实体企业税负、振兴实体企业经济。
其次看“费”。去年,各级政府减少“费”的征收是2000亿元,成果来之不易。这些涉及绿化、水利、环保等的收费项目的设立都有其合理性,但是加在一起,有时企业就难以承受。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针对不同的项目,中央要采取停征、取消、调整等手段,地方政府部门也要通力协作。对于企业而言,制造业的毛利率是10%左右。往往这个“费”就变成了盈亏临界点,本来是盈利的,交点费就变成亏损了,这一点对中小微企业就更加明显了。所以,减“费”等于是政府的一场“自我革命”。
另外我们还注意到,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等部门正准备在全国两会后推出关于降低实体经济成本的方案。这就不仅关涉税费,还关系到各要素成本的降低,包括制度性交易、电力、土地、用能、用工、物流、财务等方面的成本。这里面有很多硬骨头,有的牵涉到“红顶中介”,有的源头又是政府部门的收费基金,因此,也可以看出中央对改革的决心和信心。
可以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是一份有温度、有质感的工作报告。中国目前仍处在爬坡过坎、结构优化、扶贫攻坚的阶段,各界还是要团结一心,撸起袖子加油干。
(作者张连起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特邀高级研究员)
(本报记者 申孟哲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