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年实现产业增加值1436.5亿元,每平方公里GDP达11亿元,增长8.5%,总量占四川省的4.4%;经济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实现全口径工业总产值近3880.2亿元,在国家级高新区的综合排名中升至全国第3位……
农历新年刚过不久,成都高新区便发布2016“年报”。通过“年报”可以看到,作为国务院批准的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过去一年,成都高新区着力加强供给侧改革力度,大力实施“双创大引领”行动,获得了不凡的成绩,综合排名仅次于中关村和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集中力量引进大项目
2017年2月28日,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在成都高新区天府新城会议中心举行。当天签约的13个项目总投资超过84亿元,其中,总投资约74亿元的12个项目集中签约落户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总投资10.2亿元的华西—高新生物医药谷项目签约落户成都高新区。这13个项目建成投产后,年营收预计将超过100亿元。
在经济新常态下,成都高新区以创新驱动为引领突出发展新兴产业,着力培育千亿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动能,紧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2016年,总投资16亿美元的英特尔“骏马”项目在成都高新区投产;面积约500万平方米的新川科技园区有微芯生物、好医生、远大蜀阳等38个项目迎来开工;总投资465亿元的京东方OLED生产基地建成,中电科航空电子产业园、欧珀运营基地等126个项目加快建设;约881万平方米新兴产业园区相继竣工,涉及阳光保险、中光电科技、银泰中心等67个项目。
2017年,全球第二大晶圆代工厂格罗方德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12英寸晶圆成都制造基地项目已在成都高新区正式签约并举行开工仪式,这是中国西南地区首条12英寸晶圆生产线,也将是格罗方德在中国最大和最先进的晶圆制造基地。近日,美国田纳西大学教授团一行来成都高新区考察时表示,未来将依托成都高新区雄厚的生物医药产业基础设立美国田纳西大学成都校区,并建立作为共建校区及未来3D生物打印人才临床培养、临床应用转化基地的心血管专科医院。
探索模式破解融资难
对于企业尤其是创业型企业来说,资金难是一道经常遇到的坎。为了让企业能够安心发展,投入更多力量进行研发创新、成果孵化,成都高新区在金融服务方面也进行了许多探索。
截至2016年底,成都高新区已分别通过财政局直接出资和国有独资公司高投集团参股设立了13支产业引导基金,累计投入资金30.62 亿元,其中财政资金30亿元。同时,通过成都高新区财政局全额出资1亿元成立的创业天使投资基金累计投资项目46个,在投项目已达33个。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蓝定香认为,财政资金“拨改投”,改变了以往直接补贴的方式,更加符合市场导向,有利于政府财政资金更好地通过市场手段帮助企业发展,起到 “四两拨千斤” 的作用。而高新区显然认识到这种改变,同时也已身体力行。
一个地区有多少上市挂牌公司,不仅反映该地资本活跃度,更是衡量区域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自2011年获批成为全国首批促进科技与金融试点地区以来,成都高新区在用金融手段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改制上市、创新创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6年底,成都高新区各类上市挂牌企业总数已达132家,其中,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破百,达103家,沪深交易所及境外上市企业29家。目前,成都高新区上市挂牌企业总数在国家级高新区中位居前列,在西部地区位列第一。
此外,为促进区内企业科技成果转化,降低风险,成都高新区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和科技企业经营发展的需求和特点,积极开展科技保险险种认定和服务。截至2016年底,高新区共认定了12种保险公司共95个科技保险险种。区内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购买经高新区管委会认定的科技保险险种,可享受高新区最高达60%的保费补贴。
引进人才注重申专利
2016年,成都高新区实施了“菁蓉·高新人才计划”,创新设立创智、创客等六大人才招引项目,以建设国际创客天堂为目标,实施推动建设国际人才城、建立高层次人才礼聘制度等举措。截至2016年底,成都高新区各类人才总量达26.9万人,国家“千人计划”累计达102人,省“千人计划”专家达281人;四川省顶尖团队30个,成都市顶尖团队18个;在成都高新区各科技企业、研究机构中从事研发、生产服务的归国留学人员数超过2000人;柔性引进邵斯达克、夏普莱斯、约翰·戈登及毕晓普4位诺贝尔奖得主前来设立研究机构开展技术项目合作;成功创建全国第4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全国第7家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立2亿元的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金。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海外人才选择成都高新区创业。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陈元伟,回国前曾在拜耳、雅培等制药公司担任资深科学家,2013年,他创办成都海创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创药业”),成为国内新药研发领域的一颗新星。留英27年,在全球领先制药公司担任高管近10年的李进,2012年来到成都组建先导药物开发公司,依托“DNA编码化合物库合成及筛选技术” 建立了中国第一、全球第四的“药物种子库”,填补了原创化合物筛选空白。这些高端人才的先行入川不断加速后续人才的持续集聚。
除了尊重人才,高新区也强调尊重知识。而尊重知识的核心就是要突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2016年,成都高新区专利申请总量24833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3087件,同比分别增长28.1%和29.1%,分别占成都市的25.3%和33.2%;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703件,同比增长16.4%,占成都市的37.6%。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46.1件,位居全国高新区前列。“成都高新造”已成为抢占全球科技创新制高点的重要力量。
除了保护知识产权、积极申请发明专利,成都高新区也深知,谁制定标准,谁就拥有话语权;谁掌握标准,谁就占据制高点。2016年,成都高新区新增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31项,增长137%。不断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制定,不断创新创造专利的成都高新区企业,正推动提升成都高新区企业在高科技领域的产业话语权。
坚持国际国内双对标
2017年3月2日,成都高新区召开对标管理工作专题讨论会。会议提出了成都高新区对标先进地区加快发展的思路及目标,即坚持国际国内双对标,从创新驱动、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资源集聚上着力,打造全国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
从1988年位于成都肖家河的一片农田起步,到现如今建设国际创新创业中心、勇当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主支撑,成都高新区始终坚持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标准,研究国内外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发展态势、发展经验,审视自身发展基础及条件,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和举措。
回顾成都高新区二十九年发展历程,产业增加值从3000万元左右增加到目前超过1400亿元,成都高新区西部园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已经形成规模效应;南部园区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金融总部区已经具备良好的发展态势;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未来10至20年将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聚集区。成都高新区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为加快推动新一轮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成都高新区要将电子信息产业打造成5000亿元级产业集群,促进高端软件业向移动化、云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将生物产业培育成为第二个引领型产业。以国际生物城为载体,建设智慧健康产业园,并加强国际合作;加快打造国际科技金融创新中心,探索“硅谷银行”发展模式,设立金控集团,抢占金融科技战略高地。
在创新驱动方面,成都高新区提出打造全国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将制定协同创新专项政策,争取开展国有无形资产单独管理试点、高校院所体制机制改革试点;编制国际菁蓉镇发展规划,加快与郫都区、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共建国际菁蓉创新中心步伐;推动成立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联盟,设立成都高新区创新中心。
在体制机制方面,提出将打造一流产业生态系统,构建以“资本+人才+渠道”为基础的招商体系;实施国际顶级科技园合伙人计划(TSPPP),在产业集群、金融创新、金融开放等领域合作取得突破,建设全球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综合服务平台。
成都高新区将始终以建设国际一流高科技园区为目标,结合自身优势,抢占新一轮发展先机,为成都、为四川贡献一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创新创业之城,为国家贡献一个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