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3月08日 星期三

绿水绕青山 白云映蓝天

生态羊城提升市民获得感

本报记者 张保淑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3月08日   第 11 版)

  何进摄

  广州溪流河国家森林公园

  覃光辉摄

  温建红摄

  沿着国民党一大会址右侧的越秀路向北,路两旁的小叶榕郁郁葱葱,宛如高擎的巨伞遮天蔽日。沿街店铺大多是经营门窗生意,各种样品云集,俨然一个门窗大世界。前行约400米,右侧的店铺戛然而止,变得豁然开朗起来:蓝色天宇下,几朵白云悠悠地飘着,明媚的阳光洒在绿意盎然的草坪上,它一直铺展到一条小河边。河正上方是一座名为“东濠涌”的高架路桥,路桥边侧的绿植花卉将它装扮成一道亮丽的彩虹,伸展向远方。

  顺着草坪间的一条小路,便可径直走到河边。右侧河岸,一个小型喷泉景观正跳跃起五六个水柱,落下的水流汇入清澈见底的河水,潺潺向南流着。成群的鱼儿贴着铺满光滑鹅卵石的河床游动,时而逆流而上,时而顺水而下。沿河的小路上,三五孩童在嬉戏、追逐,大人们在一旁聊天攀谈。喷泉景观不远处,有一幢精致的底层建筑,走近前会发现那是展现本地“东濠涌”历史和人文风貌的微型博物馆,诉说着这个地方的变迁。

  车水马龙的繁华、生机勃勃的商贸、绿草如茵的静谧、流水淙淙的闲适、蓝天白云的恬淡。这就是广州市民的日常生活,正是良好的生态环境赋予和提升了他们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①

  摸清生态家底

  确定具体目标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广州良好的生态环境得益于该市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论断的深刻体认。在推进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该市很早就认识到,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统一,是对工业文明的新型超越。建设生态文明,探索符合广州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是该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的迫切需求。在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该市于2016年8月制定下发了《广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16—2020年)》。这一指导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和纲领性文件,明确了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生态制度等各方面建设的总体要求。

  摸清生态家底,形成准确的自我认知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提条件。广州有关方面经过系统调查梳理,得出基本结论:一方面,该市自然生态禀赋优越,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另一方面,仍面临着承载能力有限、治理任务艰巨、生态文化滞后等客观现实。在此基础上,广州市设定了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至2020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红线和空间管控体系确立,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森林城市、绿色城市、生态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产空间更加集约高效、生活空间更加优质宜居、生态空间更加山清水秀,增强城市亲和力、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全市人民的美好家园。

  具体来说,再经过约4年的持续努力,使广州生态安全格局更加稳固、资源利用更加高效集约、资源消耗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更加优质健康、生态公共服务更加完善便捷、生态制度体系更加系统完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广州设定了一系列具体生态量化指标。比如,到2020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86%,PM2.5年均浓度下降到30微克/立方米以下;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回收率达到7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9.7%以上,工业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理率保持在100%;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

  ②

  加强宏观统筹

  优化空间开发

  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既要遵守现代城市科学规律,又要尊重生态规律。广州强化生态容量约束,以主体功能区划为基础,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构筑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生态安全格局、新型城镇化格局和农村发展格局。

  为实现科学布局城市生态空间,广州市划定两条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即“生态保护红线”和“城市生态控制线”,线内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约七成。前者把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市级及以上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省级及以上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森林公园的生态保育区等法定生态保护区和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流失等划入范围,约占全市地域面积的14.25%,采取最严格保护措施。“城市生态控制线”将山、水、田、林、湖、海和绿地、生态廊道等对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具有重要作用的生态要素划入其内,进行严格保护,线内面积占全市总面积比例高达55%。

  在市域范围内,广州构建了北部生态屏障区、中部环境维护区和南部生态调节区,形成了市域整体生态格局。同时,该市充分利用市域北部向南部延伸的指状山体绿地和南部向北部指状渗透的河流水系,发挥森林、自然保护区、绿道网、湿地、沿海防护林等生态综合功能,加强生态屏障的建设和城市组团间的生态隔离,围绕各功能组团、功能单元形成“六廊多带”、“七核九片”,构建总体生态网络结构,打造生态网络空间体系。

  ③

  保护修复并举

  综合施策治理

  2015年1月1日,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保法》开始实施。广州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大了环境执法力度,推进生态设施建设,严守环境质量红线,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同时,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生态安全水平,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惠及全体市民。

  在大气环境防治方面,广州严控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深化对工业废气治理,加大机动车等移动源减排力度。此外,加强扬尘和油烟污染防控,实施重污染天气预警响应。

  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广州采取加强工业水污染防治,加大截污治污力度,加快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不仅完成全市主要河涌环境综合整治,而且推进了跨界河流污染整治。这些努力构筑起该市系统科学的水污染防治体系。

  在土壤环境监管和污染治理方面,广州积极落实《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方案》,全面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开展重点区域土壤环境加密监测,加强化工、电镀、印染、危废处置利用等重点工业园(聚集区)周边农田、园地等土壤污染状况补充监测,全面掌握搬迁钢铁、电镀、化工等企业原厂址及其周边土壤、地下水污染状况,逐步建立本市土壤环境质量数据库。广州采取严格环境准入,将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加工等行业作为重点防控行业,严把新上项目环境准入关等,开展土壤污染源头综合整治。对污染的场地,广州市有关方面根据其环境风险水平,分类制定污染场地修复工作方案。

  此外,广州还下大气力整治噪声和光污染,提高人们安全生产条件,提升生活品质。

  ④

  推动绿色转型

  实现标本兼治

  “绿色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要理念,而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绿色化”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生态问题标本兼治之道。广州近年来就是在这两个方面发力,实施存量经济中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改造,强化增量经济“绿色化”构建,打造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

  广州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通过促进水处理、垃圾处理、土壤修复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推动绿色科技产业发展,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技和产业基础。通过实施“互联网+”战略,广州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全面优化提升了汽车、石化等传统优势产业。

  在新兴产业方面,广州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及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轨道交通、航空与卫星应用、都市消费工业等先进制造业,打造“四梁八柱”的制造业支撑体系。

  此外,广州积极发展壮大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和生态农业;推动文化旅游等优势服务业向低碳、绿色、智能的高端领域发展。

  广州积极“绿化”能源结构,通过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推广应用天然气加快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推广利用,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电网智能化水平,以智能电网为资源配置平台,推动能源与信息深度融合,推动居民、商业、工业和交通领域的智能节能、需求侧响应、系统优化。

  

  链接一

  节能环保产业

  支持生态文明领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和实验基地建设,建立节能环保科技孵化器。

  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广州半导体照明产业、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大型垃圾焚烧设施炉排及其传动系统,打造国内先进核电装备供应基地。培育一批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企业和节能环保服务企业。推动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等节能环保园区建设。

  建设广州市能源管理平台,集能源发展规划、能源建设管理、能源供应、能源输送、能源使用、能耗统计分析、节能管理、能源保障安全等功能于一体,鼓励推动重点用能单位建立能源管理系统,并与市能源管理平台进行对接,实现能源数据在线监控。

  链接二

  清洁能源工程

  天然气利用工程:(1)天然气热电联产:黄埔电厂天然气热电联产工程、新塘银沙天然气热电联产、恒运东区热力公司环保升级改造项目、花都汽车城热电联产、永和协鑫蓝天二期天然气热电联产。(2)分布式能源站项目:中心知识城北起步区分布式能源站、万博中央商务区分布式能源站、中新知识城南起步区分布式能源站、从化鳌头二期分布式能源站、从化太平分布式能源站、广州国际金融城起步区分布式能源站、南沙明珠湾起步区分布式能源站等。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新增太阳能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约185万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约30万千瓦,风力发电装机容量15万千瓦。

  清洁燃煤发电机组改造项目:珠江电厂百万机组、恒运东区热力背压式汽轮机发电节能改造项目、恒运电厂节煤减排升级改造项目、黄埔电厂节能减排升级改造项目等。

生态羊城提升市民获得感
责编:张保淑 邮箱:beijing2008@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