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文化走出去,多次作出重要论述。去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强调,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创新内容形式和体制机制,拓展渠道平台,创新方法手段,增强中华文化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竞争力,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总书记对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视让我备受鼓舞,如何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创作成作品,如何让国外观众认可这些作品,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
去年,G20峰会在杭州举行,我作为峰会文艺晚会——《最忆是杭州》的主创参与了全程。西湖、龙井茶、越剧这些杭州文化符号通过这场大型实景晚会,给外国嘉宾们留下深刻印象。这些文化元素之所以能打动外国嘉宾,我想并非只是因为其唯美的艺术表现形式,更为重要的是《最忆是杭州》的故事建立在人类共同情感基础之上,因而让他们产生了共鸣。
中华文化走出去需要讲好中国故事。今年春节,我院远赴美国洛杉矶、圣地亚哥等地开展“欢乐春节”系列演出活动,女子群舞《山外青山楼外楼》、双人舞《梦寻西湖》等都是有着浓郁杭州元素的节目。在全部11场演出中,9场是面向非华人的美国观众,一些国外观众观后主动和团队说,去年通过G20第一次知道了杭州这个城市,这次又这么近距离地观看了来自杭州的演出,心里对杭州充满向往,很想到杭州去看一看。
多年来,这样文化交流的经验和体会也不少。由此,我有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文化交流项目的针对性。应该根据邀请国及团体的性质与文化背景、政治倾向、当地风俗习惯等,有针对性地选择演出及文化交流的内容。
二是文化交流的系统化。除主要内容外,应策划衍生的小项目。比如,同时举办介绍中国文化艺术的讲座,与当地艺术家举行座谈。条件允许的话,表演团体除在剧场演出外,还可选择性地在公共场地进行“快闪”表演。
三是将文化交流作为学习的机会。应该将演出与参访结合起来,如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或艺术馆,开阔艺术视野、提高艺术修养;访问具有代表性的友好艺术家与著名的文化人物,进行专业上的交流学习等。
(作者崔巍为全国人大代表、杭州歌剧舞剧剧院院长)
(本报记者 尹晓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