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3月02日 星期四

爱算环保账的“丐帮帮主”(众生相)

本报记者 杨俊峰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3月02日   第 05 版)

  金庸曾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对于已经退休的王维平而言,所谓江湖,就是一首小夜曲,有起有落,有始有终,在千回百转之后归于平静。所以平时没事的时候,他总要拿出自己心爱的二胡,闭起眼坐在自家的客厅里,优哉游哉地拉起《托赛里小夜曲》。

  王维平是中国致公党党员、前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副总工程师、中国循环经济专家。除去这些头衔外,与共和国同龄的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北京市17万拾荒大军的“总扛把子”、京城“丐帮”的“帮主”。

  小时候因家境贫穷,王维平吃过野菜、草根,为了谋生,年少时曾经拉二胡卖艺。他最初的专业领域不是环境而是公共卫生。学了8年的医学之后,王维平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当了一名传染病专科医生。1986年,王维平毛遂自荐,到了北京市环境卫生研究所,从主治医师变成工程师,从此,开启了自己与“丐帮”打交道的生涯。

  所谓“丐帮”,指的是拾荒大军,因为从人数上讲,靠乞讨为生的人在“丐帮”中所占比例不大,而拾荒者——俗称“捡垃圾的”——才是真正的主力。据统计,仅2014年,在北京的拾荒大军人数就达到了17万。

  之所以被称为“丐帮帮主”,是因为王维平是北京市各大垃圾场的管理者之一,拾荒者们想捡垃圾,得找他批条子。因此,北京的拾荒者,没有不知道他的。王维平为人和气谦逊,身上没有官气,办事十分干练,深得人心,拾荒者们都把他当自己人看。在垃圾场见到做调研的王维平时,大家就跟他开玩笑说,在我们的垃圾江湖,你就是“丐帮帮主”。

  “专家是干出来的。创新是在实践中创新,不是坐屋子里创新。”这是王维平坚守的信条。在过去数年里,为了调研北京围绕垃圾延展出的产业链现状,王维平走遍了北京大大小小的“拾荒营地”。他走进拾荒者家里,和他们一起吃盖满绿豆蝇的饭,从一个又一个气味难闻的垃圾场里寻找问题,终于在1999年完成了《北京垃圾回收及产业化调研报告》,以实证研究揭示了一个围绕垃圾延展出的不为人知的庞大的产业链,从而为国家循环经济的提出提供了事实依据。

  实践出真知,在中国人民大学当兼职教授的王维平,要求自己的学生在写毕业论文之前必须先到垃圾场住一段时间。“只有住到垃圾场去,和这些捡垃圾的人一起生活,才能真正知道北京的垃圾生态是什么样,才能写出扎实的研究论文。”

  2001年,财政部成立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任命王维平为第一副主任。王维平随即提出了修改现行经济核算体系,建立以绿色GDP为核心的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议。

  如今,王维平已经退休了,拾荒大军也随着2015年的人口疏解政策渐渐退出了北京,北京的垃圾处理已经走上正轨,绿色环保的概念深入人心。从政府到个人,整个社会都在行动。这让王维平看到了自己花了大半辈子时间所从事的事业的意义。

在中国“取经”的洋学生
儿时冰雪记忆(习近平讲故事)
爱算环保账的“丐帮帮主”(众生相)
责编:杨俊峰 邮箱:rmrbzgg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