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走访北京市在社区带领群众健身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在被他们无私奉献精神感动的同时,还发现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现在很多社会体育指导员难进社区。
这看上去很奇怪。作为一项从1993年就开始在我国推行的制度,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明显。特别是在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成为国家战略之后,很多人健身热情高涨。这个时候,社会体育指导员按理说可以大展所长,到广大社区发动居民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但是,实际却没这么简单。
首先,很多拥有公共资源的社区囿于自身利益,不愿意向外来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开放。一名拥有柔力球特长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经常自己背着音响和其他设备,在北京市朝阳区的各个社区的广场、小区空地,免费教社区居民练习柔力球。她感叹说,这个过程中最大的困难不是自己有多辛苦,而是要看社区管理人员和社区里一些常常锻炼的中老年人的脸色。
社区内的人不愿意让外人染指公共广场、空地,可能主要的考虑是公共场地面积小、噪音扰民等。而社区里经常锻炼的人,则将公共场地看做“私产”,外人往往“水泼不进”。此外如学校体育场、公共体育馆、私人小区健身场、一些大型建筑公共大厅等,在早晚时段,很多是闲置的,十分适合社会体育指导员带领居民开展健身活动,尤其是在刮风下雨的时候。但这些地方很少愿意接受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他们带领的队伍。
由于培养成本高,很多社区对设置社会体育指导这一岗位有心无力,或者根本不愿意。即便有些社区设置了社区体育指导员,他们的工作也被其他工作占据,很少有时间、有能力带领群众进行日常健身。
其次,很多社会体育指导员不愿意扎根社区。由于目前全民健身的长效机制不够健全,很多经过培训的社会体育指导,在社区开展工作是义务性的、志愿性的,很多时候还要自己“破费”。由于缺乏足够的、必要的奖励,同时没有设置量化的、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造成了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社区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全靠自觉的局面。
如果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社区的关系被割裂,我们培训再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又有什么用呢?
因此,从政府角度来说,应该尽快理顺地方体育主管部门、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机构等各个部门的职能关系,打通从培训到社区的通道,让社会体育指导员有地方、有热情开展社区服务。这其中,相关部门必须注意转变原来用竞技体育的办法来做社会体育的工作观念。既然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主要职能是志愿服务,那么我们就应该用开展志愿活动的方式来面对社会体育面临的问题,同时注意积极发挥社会力量参与其中。
对于社会体育指导员来说,管理和激励应该并重。注意少培养一些管理型的指导员,多培养一些带领群众进行科学健身的指导员。各级体育部门不妨进一步发挥组织作用,带领、推动社会体育指导员进社区、进场馆,提高他们的一线服务比例和服务时间,并设置相应的奖励、管理措施。
同时,要改变当前各地社会体育指导员女多男少、中老年人多年轻人少的现状,多拓宽一些渠道,让高校学生、医生、教师等人员参与到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队伍中来。
我们都说,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科学健身的指导者、健康生活方式的引领者,是全民健身的“领头雁”。那就应该让“领头雁”飞进“寻常百姓家”,只有这样,更多的居民才能知道全民健身的好处,并获得科学指导,“领头雁”也才能真正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