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2月28日 星期二

翁方纲手稿真迹重现世

苏永延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2月28日   第 07 版)

  翁方纲《苏米斋兰亭考》自序手稿

  2016年2月,其时我在泰国华侨崇圣大学任访问学者。一天,在一位泰国老华人家里,偶然见到一本清代著名词人、金石家、书法家翁方纲(1733—1818)所撰的《苏米斋兰亭考》。该书的封面题签令人惊异——它不是一般的印刷品,也不是木刻本,目辨是手稿。该书共有四卷,长27厘米,宽15厘米,每页10行,每行32个字,共计约86页。经过向有关人士查询、考辨,基本可以认定这是一部手稿,而且这部手稿可能只是《苏米斋兰亭考》的上半部分。翁方纲的手稿或在泰国重见天日。

  翁方纲是清代乾嘉年间四大书法家之一,与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同时也是著名的作家与理论家,他提出的“肌理说”,在当时有着相当的影响,是清代理性美学观的主要代表人物。此外,翁方纲还担任过《四库全书》的编修官。他所纂的《四库全书提要稿》不仅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也有极其珍贵的艺术价值。《提要稿》在200多年间几经辗转流传,令人惊心动魄,现已是中国国家级珍贵文物。

  翁方纲还有不少条幅存世。其书法谨严有度,同时亦有诸多变化,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苏米斋兰亭考》是考证有关《兰亭序》的几个版本问题的书法专著,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木刻面世,共计八卷。后世所见均为此木刻版,未见其手稿。此次初步鉴定泰国华侨藏本为翁氏手迹的理由有以下几点:

  一、该书写作时间为“嘉庆八年”(1802年),距今已有214年的历史了,但墨迹如新,色泽均匀,保存完好。因为过于均匀,是否为印刷品呢?手写与印刷品的区别在于,印刷难以显示出浓淡之别,而手写有浓淡之分。令人惊讶的是,字迹被放大后仔细观察,该书的字不仅有浓淡的痕迹,而且字体明显还有墨汁的晕渍,以及笔锋细毫掠过之迹。

  二、该书不是宣纸的印刷品。倘是印刷品,它没有任何木刻版本特有的边框线,完全是在空白宣纸上写就而成的。在古代,以蝇头小楷行书刻非经学类的学术著作,极为罕见,因为其难度很大。《苏米斋》的字大约只有现代电脑的四号字体那么大,刻板的可能性很小。因为在古代,经过刻版之后印出来的文字,均难以再现原来书写的神韵。

  三、该书留存多处修补痕迹。手工书写,出现少量的误写是很正常的现象,为了不致重新抄写,作者往往还会用精细的“贴补术”来掩盖误写字迹。据粗略统计,这种贴补现象,全书不下10处。透过亮光,依然可以看到那误字的隐形。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这是一部手写书稿真迹。北京大学考古专家张辛教授从该书稿的部分照片分析认定,此稿是真迹无疑。我认为,从运笔、结构看,该书与翁氏其他作品的品相是吻合的,此为翁氏的亲笔大致可定。另外,翁氏是否曾抄写多部相同的手稿?这是否为唯一孤本?还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现将他的序言附上,以供方家研摩。

抢救经典 京剧名家口述历史
乡愁如何不剩“愁”
翁方纲手稿真迹重现世
古琴:奏一曲悠远的上通下达(非遗)
责编:赖 睿 邮箱:lairuismi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