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宿舍楼发生了“撕名牌”事件——贴在房间门上,带有“中文名”特征的名牌被撕掉了,而一些中国留学生因在名牌上写了英文名而“幸免于撕”,这引起哥大校内师生及中国留学生一片哗然。
介绍中文名非易事
在异国他乡和人打交道时,中国留学生首先要面临的便是如何向外国朋友正确地介绍自己的名字。笔者采访发现,对大多数留学生来说,在国外介绍自己的中文名字并非易事,有的甚至闹出不少笑话。
张岩现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硅谷校区读研究生。他告诉笔者,在学校和工作中他坚持使用自己的中文名字,尽管时常出现同事或朋友“念不准”的情况,“每次他们都会尝试念我的中文名字,但却常常还是会把我的名字发成‘yan’(四声)。”
这件事引发了张岩对“外国人如何念中文名字”的观察,他发现某些中文名字的发音与英文中的单词发音相似,使得名字的原本意思被混淆和误解。“外国人大多数不了解汉语拼音发音规则,通常他们会用自己语言中本来就有的音来读拼音。比如姓‘游’的人,会被他们念成‘Miss You’(你小姐);名叫‘诗婷’的人,则会被念成‘shiting’,而音译过来的这些词的‘英文含义’并不友好;再比如,姓‘何’的女生,常被叫做‘Miss He’(他小姐),让人第一眼看到这个名字时,对她的性别一头雾水。”张岩认真地解释道。
就此,在美国特拉华大学攻读语言学硕士的宫之羽解释道,西方国家的人因西方语言音位音系相近的关系,在拼读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俄语名字时相对容易,而拼读发音不相近语言的名字则比较困难,比如中国人、韩国人的名字。“由于英语里没有汉语中的 ‘zh’‘i’‘ü’3个音,因此对外国人来说,我的名字就十分难读,最相近的一次是念成了‘zhu’。”宫之羽有些无奈地说,如果自己有一个方便好记的中文名字,在国外一定会优先使用中文名字。
“你的中文名是什么?”
为了方便,有些中国留学生选择使用外文名字作为自己的“代称”。但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此种情况下,一些外国朋友反而坚持要求留学生教他们中文名字的正确发音,尽管发音时“错误百出”。
方芗现在日本杏林大学交换学习。虽然她的名字能被当地人自然而然地用日语念出来,但她所遇到的房东、大学里的教职员、同学都礼貌地向她请教她名字本来的汉语发音,有的人还会好奇地询问含义。“我这样向他们解释,‘芗’是《诗经》里的一种香草,而我的名字在汉语里谐音‘芳香’,是香气的意思。他们听后感叹中文之精妙。向外国人介绍自己的中文名字时有种奇妙的恍然大悟,我也很感谢爸妈给我取了个好名字。”
张岩对此也深有感触。在硅谷实习的半年时间里,他向公司同事介绍自己时都使用英文名‘Ryan’。而他的上司也一直坚持要求他用自己的真名。“为此上司问我‘Little brother Yan(岩弟)用中文怎么说?’教会他后,他总是‘Yan Di、Yan Di’地称呼我。从此我便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向朋友介绍自己的中文名字。”
何小月现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攻读社会学专业。和很多人一样,在国内学习西班牙语之初,她为自己取了一个西语名字。然而,出国留学后,当她介绍完自己的西语名字时,老师和同学都好奇地询问“你的中文名是什么?”并不断努力地模仿她中文名字的发音。“身边的老师、朋友都坚持叫我的中文名,这是一个很细小的举动,但让我感到充分地被尊重。后来我也越来越多地用中文名字介绍自己了。”何小月说。
坚持文化身份认同
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发生中国留学生宿舍名牌被撕事件后,哥伦比亚大学的几名中国留学生在社交网络上迅速发声,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和立场。随后他们录制《说出我的名字》的视频,该视频在网络上广泛地传播开来,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大量转载和称赞。
一名叫“海歌”的中国留学生在“撕名牌”事件中,由于在房间名牌上使用了英文名“Heidi”而“幸免于难”。“我们中国人的名字多是爸妈或重要的长辈起的,包含着他们的冀望。我们的名字不光讲究发音好听,还包含深刻的含义,有的是按字辈取的,是家族的印记;有的引经据典;有的诗意朦胧。通过这次事件,我反思要让不懂我们名字深意的人尊重我们的名字,最好的办法是向他们介绍,告诉他们我们的名字有多美。”她期许大家能把拥有中文名字的自豪保持下去,即使事件平息,也不要忘了在介绍自己时,顺带一句,“我有个很好听的中文名”。
之后,哥伦比亚大学中国留学生在如今已获得千万点赞的视频中,细心讲述了自己名字的含义。就此,有评论认为:“此次,哥大这批中国留学生的行动,用外国友人可理解、能尊重、有兴趣的方式,适当展现自己的格调与尊严,向外国人阐述了中国每一个人身上都担负的文化符码——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