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2月20日 星期一

电影中的多元文化

陈光宇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2月20日   第 07 版)

  随着世界进入全球化进程,普通人对于其他不同文化的了解也越发感兴趣,电影中不同文化的呈现也更加多元。更有看头的是电影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交流合作,有交锋冲突,也有莫名的“文化震惊”,恰恰是这种文化的差异,充分地展现了电影艺术的戏剧张力。

  看过《降临》的观众想必都会在影片中那些巨大的谜一般的外星飞船垂直悬浮在大地之上时,体会到一种深深的震撼,而比这种视觉震撼更加强烈的是地球文明与外星文明接触时的那种“文化震惊”。外星人所使用的圆形文字完全超出了地球上所有的语言文字的想象空间,没有前因后果,可以任意看到“过去”和“未来”,在非线性时间中所有内容同时呈现。这是一种完全超出人类理解范围的异文化。

  电影中不同文化之间在接触过程中除了文化震惊,常看到的还有“文化冲突”。《长城》中的饕餮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文化”,代表的是野蛮的、贪婪的,崇尚暴力的文化;而守城的军士代表的则是文明的、先进的,崇尚智慧的文化。两种的文化的相遇,无疑是你死我活的、绝对意义上的“冲突”。电影中的“文化冲突”在战争类型片中显露无遗,甚至可以说,这是电影中最典型的文化冲突。比如《血战钢锯岭》中的美日两方,代表的也是两种文化。美方的文化自不必说,日方军队的殉道、顽抗,不得不说,也是一种文化。同时,电影主人公道斯对自身信仰的坚持相对其他美国士兵来说也是一种异文化。

  除文化震惊和文化冲突之外,电影中更常见的还是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比如春节上映的《大闹天竺》、《功夫瑜伽》,包括前几年现象级的《泰囧》。这些电影让观众看到了印度、泰国等不同于中国文化的“奇”和“美”。文化交流,除了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还有一种情况是同一地域不同时间点上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乘风破浪》就属于这一类。通过情节设定,让邓超饰演的“儿子”从现在的时间点上“穿越”回彭于晏饰演的“父亲”年轻时的那个时代,从而造成了两种不同时间点上文化之间的碰撞,同时也体现了文化之间的认同和传承。

  电影中的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通过科幻类型片的发展,开创了新的表达空间,大大增强了文化差异的戏剧性。比如前面提到的《降临》和《乘风破浪》以及《阿凡达》、《黑客帝国》、《回到未来》等一系列经典科幻电影,在空间和时间层面不同文化间差异的营造上,可谓充分展现了人类无限的想象力。

  除内容层面的文化差异外,在技术层面即电影制作层面,不同文化之间也存在差异性。比如电影领域常说的好莱坞的电影制作模式,也就是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文化,包括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工业化的电影制作模式、成熟的市场运作理念等。对于不同地区的观众来说,好莱坞元素固然吸引人,但真正打动人心还需要有自己本民族本地区文化的东西。当然,难就难在两者的融合上,只有融合得好,才能在市场和口碑上真正赢得观众。

  周星驰近年的3部贺岁电影《西游降魔篇》、《美人鱼》、《西游伏妖篇》,可以说是融合了好莱坞的工业化制作模式,同时继续保留了周星驰一贯的小人物无厘头搞笑的传统。三部电影都取得了很高的票房。但“好莱坞元素”与“周星驰风格”的融合却并不都保持在高水准。所以《西游伏妖篇》受到影迷诟病。

  在市场化背景下,电影中的多元文化最终还是要投射到观众身上,让观众能够真切感受得到,且能够从内心真正打动观众,既“悦目”,又“赏心”。可以说,电影发展史也是电影视听技术的发展史。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再到3D电影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未来或许还有更大发展的120帧、4K、VR等新的技术,无不都在增强电影视听上的震撼体验。李安谈到《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时说“形式本身就是内容”。电影的表达形式也是电影内容的一部分。电影的视听形式搭建了电影文化内容与观众消费需求的桥梁,好的视听形式能够带给观众一场“视听盛宴”,在满足观众感官需求的同时达到文化传输的效果。

  电影,说到底是文化的一种载体,电影的发展与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国际文化事业的发展密切相关。通过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观察电影,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了解电影,理解电影中的文化。

机遇与挑战并存(聚焦电影“走出去”系列之一)
电影中的多元文化
南腔北调 曲坛盛会
融优势让“生活圈”脱颖而出
窦尔敦栽赃盗御马 黄天霸侠义出少年(中国戏曲中的传统美德·英雄侠义)
责编:苗 春 邮箱:wenhuawanxi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