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去巴塞罗那出差,它是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自治区的首府。记得第一次游览这座城市还是16年前,当时随妈妈一起到欧洲旅游。那时对巴塞罗那的印象是它新鲜又多样的美食,缤纷鲜艳的工艺品,还有高迪的建筑、毕加索的美术馆。16年后,久居欧洲的我再次踏入巴塞罗那,对加泰罗尼亚的文化除了欣赏更多了一份尊敬。
加泰罗尼亚是个不很“西班牙”的地区。爱尔兰作家科尔姆·托宾在《向巴塞罗那致敬》一书中就提到,和印象里热情又热闹的西班牙(南方)人不同,加泰罗尼亚人对美酒与音乐都很有节制,也不太喜欢夜生活。所以别看巴塞罗那每晚都是灯火霓虹,但“真正”的加泰罗尼亚人会不无骄傲地说他们才不愿把时间浪费在放纵上。加泰罗尼亚语有个老幼皆智的短语“molta feina”,即“很多工作”。在加泰罗尼亚传统文化里,每个人都应该有很多工作,如果哪一天你居然有时间去休闲,那一定是你生活出了问题!
加泰罗尼亚是个很有趣的地方,一方面有极强的身份意识,这点从加泰罗尼亚的艺术家身上就可以看出来,比如建筑家高迪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这里,也几乎只会说加泰罗尼亚语,他的艺术追求是创造“加泰罗尼亚”的建筑。但与此同时,加泰罗尼亚文化又不是闭锁的,恰恰相反,随便在巴塞罗那的街道上走走,你马上就会感受到这座历史上的世界港口城市的兼容并包。这种民族与世界的平衡在画家米罗身上也有体现,米罗是土生土长的巴塞罗那人,他在自己的第一个画展里就说过:“要成为国际化的加泰罗尼亚人,因为一个只有地方视野的加泰罗尼亚人是没有任何价值的。”确实,高迪的建筑之所以至今仍未被超越,并非仅因为他局限于加泰罗尼亚风格,而更是因为他从自然界寻求灵感,创造了独特的风格。
这种对身份认同与开放融通之间的平衡可以说是加泰罗尼亚最让我尊敬的品格。就拿巴塞罗那来说,前一阵看报纸说巴塞罗那从今以后要限制酒店数量,因为当地市民抱怨游客太多,干扰了他们的正常生活;但这并不是说他们排外,因为与此同时,巴塞罗那市民还有另外一个抱怨,就是抱怨西班牙政府对救助叙利亚难民效率太低。据说去年当西班牙政府表示接收难民的时候,巴塞罗那很多市民就主动登记愿意接难民住进自己家,巴塞罗那红十字会等组织也马上召集志愿者培训,以迎接难民的到来。因接受难民手续繁琐,过了很久这些热心的家庭也没有迎来难民,巴塞罗那市民还就此向政府抗议。
这两方面的抱怨从海边的两个雕塑就能体现出来:一个是“受伤的星星”,那是一个以巴塞罗那18世纪矮房子为模版的四个罗列在一起的铁盒子的怀旧雕塑,似乎感伤辉煌不再。但就在这个雕塑附近不远,有个色调近乎一致的新“雕塑”,上面的数字显示着2016年在地中海遇难的难民数量,警示政府要有作为。一面是对游客的抱怨,一面是对难民的期待,两个看似矛盾的要求,其实体现出巴塞罗那人对自己和他人命运的一份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