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会议室的门,只见丁列明已经端坐在沙发椅上。见到我们,他站起身迎了上来,主动向我们伸出了右手,身体略微前倾,并说道:“你们好,欢迎欢迎!”他的普通话中略带乡音,手掌厚实,略微有些粗糙,像是经常干活的人。
1963年,丁列明出生在浙江绍兴下辖的嵊州一小镇。17岁那年,他考上了浙江医科大学,对于从未出过县城的他来说,来到杭州自然会感到局促不安,但成为医生的理想很快地将开始的茫然淹没了。1992年,他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前往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在传染病研究院深造;1996年,他通过了美国医学博士考试;2000年,获得了美国阿肯色大学医学院病理科医学博士学位,成为病理科执业医师。本来一条“康庄大道”已经在他面前铺开,但他却选择放弃美国的一切,回国创业。
经过近10年的不懈努力,丁列明带领团队研发出了国内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药凯美纳(学名:盐酸埃克替尼),打破了长期以来该领域进口药垄断市场的局面。据他介绍,这个药的研发引领了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2005年底,公司成立近3年之际,丁列明带领团队完成了凯美纳的临床前研究,经过7个月审批流程,于2006年进入临床试验。但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丁列明出了一个大难题。那一年,他已欠银行3000多万元,但正值启动关键的凯美纳III期临床研究之际,其中光是购买研究所用的进口对照药就花费了2600多万元。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当初满世界找钱,就是找不着”,最终多亏余杭市政府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丁列明才得以度过难关。2011年,“凯美纳”获得了新药证书。那一刻,所有的坚持仿佛都值得了。如今,“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等一系列荣誉和奖励都是对他付出的回报。
创业十余年,丁列明可以说是一路“摸爬滚打”,他的经历对不少海归而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不少海归回国后都会面临这样一道坎——如何创新创业。对于这一问题,丁列明谈到了自己的看法:“创新创业不能闭门造车,应该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在寻求项目落地时,不能只是简单地看哪个地方的资金、政策扶持力度大,应该详细了解当地上下游的产业链、配套设施等。如此一来,哪儿应该去、哪儿最好不去便一目了然。同时,选择适当的切入点也非常重要。当初在研制新药时,我们瞄准了肿瘤方向,并选择了其中的一个细分领域——靶向治疗,那是一个前沿的、有刚需的领域。”
“其次,要把握好创业的时间节点——选择什么时机进入也是非常重要的。许多公司进入某一行业的时间太早,赶在了时代潮流的前面,经常会面临找不到应用基础的尴尬局面;有些公司则来晚了,没赶上趟,比如靶向药这一领域现在已经非常拥挤了,若此时介入可能就晚了。只有赶上创新创业的潮流,借助产业政策的扶持,并与技术发展的进程合拍,创业才能‘事半功倍’。”丁列明补充道。
丁列明说:“同时,执行力也非常重要,若一件事情没有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就会在原地打转。我认识一位上世纪80年代从中国科学院出来创业的教授,他所研制的药物早在上世纪90年代便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但由于团队的执行力、合作能力稍差,直到2012年他才拿到新药证书,但到了2014年却还不能实现产业化,让人感到非常可惜。即便项目再好、政策扶持的力度再大,最终能否顺畅落地还得靠自己。”
他接着说:“更重要的是,要耐得住寂寞。无论是困难时还是成功时都得坚持,在困难时坚持,大家容易理解;但其实在成功时,同样需要坚持。每当我们公司取得阶段性成果时,会有不少同行和朋友劝我:‘已经很不容易了’‘差不多了’‘不如见好就收吧’,但我们一直坚持着。2011年,当我们拿到新药证书时,有好几家企业想要收购我们公司,其中一家跨国企业甚至愿意以2.5亿美元乃至更高的价格收购。虽然当时我们的资金非常紧张,还欠着银行1.5亿元,但还是一口回绝了他们。”
“回国后,海归应学好‘普通话’,也就是学会通行的处世之道。在熟知国情的基础上创业。回国初期,我曾遇到过不少麻烦,比如注册公司就花了大半年,把大量精力耗费在了这上面。当初以为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没想到中途遇到了那么多困难,特别是在注册时必须完成无形资产即技术入股的评估,让我大伤脑筋。”丁列明说,“不少海归怀着满腔热情回国,未曾想回国后四处碰壁。久而久之,他们容易心灰意冷。其实不妨试着把心态放平和一些、做好思想准备,不要以为回国后就是一条阳光大道,似乎什么都会一帆风顺。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再遇到困难也就不会发慌、困惑甚至放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