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2月03日 星期五

生态道德,我的梦想

刘先平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2月03日   第 07 版)

  生态道德的缺失,是造成生存环境危机的原因之一。

  长期以来,人类对大自然进行了无情的掠夺,无视其他生命的权利、任意倾泻垃圾、没有预后评估监测的科技滥用,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衡……

  我曾冒着种种危险,在野生动植物世界探险,无论是描写滇金丝猴、梅花鹿、黑叶猴或是红树林、大树杜鹃,都是为了歌颂生命的美丽,但是总也避免不了生命的悲壮——即如每年要进行一次宏伟生育大迁徙的藏羚羊,或是给人类带来福祉的麝,或是山野中呼唤爱的黑麂……都无可避免地在人类猎杀、压迫下苦苦挣扎。它们生存的空间,正被人类蚕食、掠夺。

  30多年前我所描写的青山绿水,不少已变为“历史”“老照片”。大片原始森林被砍伐,很多小溪小河都已退化或干涸。水是生命的源泉。水的污染给整个生物链带来的是灾难性的影响,使人类的健康、生命处于极不安全的状态。中国五大淡水湖是人口最为密集地区的生命线,号称鱼米之乡。但如今太湖、巢湖,已是一湖臭水,根本无法饮用。其他湖泊也面临着湖面缩小、污染等生态恶化。

  直到大自然的严厉惩罚危及人类本身的生存,人类才被迫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关系。建立对自然应具有的行为规范,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重大命题。树立生态道德较之制定、完善生态法律,有更为艰巨的一面。法律是“由国家强制执行的行为规则”,而道德是公民应具有的修养、品质,带有自觉或自我的约束,需要启蒙和培养的过程,需要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才能形成风尚。

  我们来自于自然。人类初期对自然是顶礼膜拜的,很多部落将动物作为图腾。我们的祖先,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认识,曾有过很多智慧的表述,如“天人合一”等。对于自然的认识,一直是教育最基本最经典的内容:讲述天体气象、山川河流、森林、环境和资源等,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上培植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感恩。但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钢筋水泥的建筑,活生生切断了孩子们与自然的联系。城里的孩子不知稻、麦为何物,甚至连看到蚂蚁也发出惊呼。孩子们失去了自然。 

  我最近所写的《追梦珊瑚——献给为保护珊瑚而奋斗的科学家》,就是希望用大自然探险奇遇,还孩子一个真实的大自然世界,激活人类曾有的记忆,接通与大自然相连的血脉,接受生态道德的洗礼、启蒙,同时启迪智慧的成长。大自然不但是人类的母亲,还是知识之源。

  道德力量的伟大,犹如日月星辰。我坚信,只有人们以生态道德修身济国,人与自然和谐之花才会遍地开放。

建立“一带一路”学术话语体系
生态道德,我的梦想
国图陪读者 书香过大年
《中国缉毒秘密战》讲述生死较量
责编:张稚丹 邮箱:zzd_1106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