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2月03日 星期五

互联网时代

靠什么重塑媒体公信力?

海外网 刘 琼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2月03日   第 08 版)

  春节长假期间,不少人都正从繁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上网,也不再只是谈论工作,与生活相关的网络新闻,关注度也会更高。只要拿起手机,动手转发,人们不仅是消息的接收者,甚至是新闻的生产者。一旦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如有失实,便成了假新闻。

  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年代,新闻“假货”层出不穷。如何捍卫新闻的真实性原则,重塑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值得深思。

  

  不被猎奇所误导

  2016年3月15日,《成都商报》版面上《北大才女回乡创业 放弃白领 选择快递》一文引发社会热议。文中讲述了北大新闻系毕业生徐璐,毕业后返乡创业送快递的经历。然而,在人们议论“北大学子”究竟该不该从事快递等职业的同时,有网友对“北大才女”的学历提出质疑,报道中称徐璐于2000年考入北京大学,而2000年北京大学的录取名单中并无此人。

  后经查实,徐璐于2004年2月至2007年1月完成了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夜大专升本三年制本科学习,并非所谓的“北大才女”。

  如此“假新闻”乱象横行,有悖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破坏了社会信任,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进一步放大了隔阂与断裂。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它的发生?

  专家指出,纵观网络媒体上形式多样的虚假新闻,不难发现,“假新闻”的“井喷”与这样一些原因密不可分:在娱乐低俗化新闻充斥下,不少网民产生出猎奇斗艳的浮躁心理,对于真假难辨的信息抱着“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心态,随即成为“假新闻”的传播者;部分网站为了追求新闻“卖点”和增加网站的点击率,无视新闻工作基本原则和职业道德底线,主观设置议题炒作一些内容肤浅却能吸引受众眼球的虚假新闻;“网络水军”等一些意见领袖在媒体的议程设置中推波助澜,导致虚假新闻呈现出“一边倒”的传播态势。

  其中,网民的猎奇心理和新闻从业人员职业操守的缺失是主观方面的原因,市场化体制下媒体一味追求利益的生存需求则是网络虚假新闻产生的客观原因。

  依靠法律来整饬

  诚然“标题党”能为部分内容带来可观的流量,但法律法规不会让从业者如此“任性”。

  在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晋升教授看来,一些媒体不加核实的二次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强调,媒体抢发新闻不能丢掉尊重事实的底线,特别是对于容易引发热议、造成矛盾的社会类新闻,也要讲导向。“在网络上发现了关注度高的新闻线索,一定要千方百计地联系到发帖人、当事者,同时要通过多路信源交叉印证,对于复杂事件,记者还要到新闻现场进行探访。”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刘海龙表示,早在2005年发布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第二十八条就规定,转载来源不合法的新闻信息、登载自行采编的新闻信息或者歪曲原新闻信息内容的,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而同年国家版权局下发的《关于规范网络转载版权秩序的通知》中也明确指出,互联网媒体转载他人作品,不得对作品内容进行实质性修改;对标题和内容做文字性修改和删节,不得歪曲篡改标题和作品的原意。

  坚守真实为底线

  近年来,网络上流传的虚假新闻确实不少:从“纸馅包子”到“周老虎”事件,再到日前央视新闻公众号盘点的2016年十大假新闻《女孩跟男友回农村过年,见到第一顿饭后想分手了》、《津巴布韦总统因奥运会没能得奖牌下令逮捕代表团》等,看后令人唏嘘。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工作者应坚守的职业底线。捕风捉影、凭空编造的虚假新闻,侵蚀了真实性这一新闻的生命基石,抹杀了新闻的核心本质,悖逆了新闻工作者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在去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突出强调过,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下,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的变化,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互联网时代,新闻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肩负着艰巨的使命,在向社会及时、真实、准确地公布事实真相的同时,坚决抵制虚假新闻的传播,勇当虚假新闻的抵制者、终结者,新闻公信力的捍卫者。

2017,互联网投资将呈五大趋势(网上中国)
面对“求祝福” “鼓励”需谨慎(云中漫笔)
大卫·费罗:不忘初心的雅虎守卫者(互联网大咖秀)
靠什么重塑媒体公信力?
责编:宋 鹏 邮箱:songpeng@haiwai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