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1月24日 星期二

中国年已经超越“欢庆”本身(品牌论)

林 健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1月24日   第 11 版)

  不久前网络上流传着一个段子,说是再过一段时间,中国就会进入崩溃时期,八成以上的中国人不能上班,大量人口逃离沿海发达地区。大量居民酗酒赌博,剩下的部分人只能观看电视度日。夜间大量无业游民上街燃烧投掷爆炸物,学校全部停课,工业全部停滞,80%的店铺关门,股市全部收盘,无数年轻人为了几毛钱而丧失理性。当然,这是个关于春节的笑话。春节两个字对于广大的中华儿女,意味着每一个个体与家庭,小家与大家之间一年一度的团聚与欢庆,回首与展望。

  然而,对于大多数身处异地他乡的留学生和华人群体而言,每逢春节,往往又是最寂寞,最思乡之时。通讯的便利使我们可以千里之外依旧保持与国内家人的联系,然而“距离”虽被缩短了,但仍旧存在。

  不过,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海外华人与留学生群体不断壮大,中华文化通过这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逐渐地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为世人所认识、接受与欣赏。如今,在欧美多数国家,以春节为主题的庆祝活动迅速流行,这之中既有华人群体自发组织,也有各地政府,国际团体的友好协助,当然更离不开中国政府驻外使领馆的大力倡导和鼎力支持。以笔者所在的荷兰为例,今年春节期间,仅面向留学生群体,就有四至五场比较大规模的庆典活动。就在笔者撰写本文的今天,在荷兰美丽的生命科学之都瓦赫宁根,便成功举办了由全荷学生学者联合会与瓦赫宁根大学联合主办,中国驻荷兰大使馆特别支持的全荷学生学者联欢会。而在接下来的一到两周内,阿姆斯特丹、格罗宁根、代尔夫特等众多的荷兰城市还将举办多场类似主题的庆祝活动。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活动的意义不仅在于给身处荷兰的华人群体提供一个欢聚一堂共度佳节的平台,它更是一个展示中华文化,促进华人群体与荷兰社会交流的重要舞台。如同今天瓦赫宁根的市长在晚会发言时所提到的那样,“这样的机会不仅可以让众多身处异国的中国学生欢庆享受你们自己的文化,同时也会给我们的荷兰社会带来新鲜的积极的文化动力,你们的到来不仅是为了学习知识,也同样让我们有机会学习和了解你们的文化,从而促进本地社会更好的发展。”就在下周,阿姆斯特丹大学商学院还将专门举办一场春节庆典,有所不同的是,这场活动不只面向中国学生,还广泛邀请了在阿大就读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学生。据悉,已经报名的200多名参与者中有半数以上是中国以外的国际学生和荷兰本土学生。组织这次活动的阿大商学院负责人Clara告诉笔者,这次活动的初衷是为了促进国际学生之间的交流,之所以选择以春节为主题,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学生在国际留学生中占据了相当比例(20%),另一方面,更是因为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国际学生对中国当代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充满好奇与兴趣,学校希望借助这样的活动增加彼此之间的交流,理解,更重要的是施惠于他们的未来。

  就笔者的亲身经历而言,海外中国年的文化意义,已经超越了“欢庆”本身。文化之根,在母国,更在人心。毋庸置疑,海外社会对华人群体与中华文化的重视与中国本土综合实力的增强有着必然的联系,但同时,文化的感染力不止于经济利益的吸引。恐怖主义,英国脱欧与特朗普上台,今天的西方文明面临着众多的不确定性,这样的时刻,东方的活力与众多的可能性让越来越多的西方人震惊、好奇,他们所渴望的不只是中国所提供的市场机遇,更是在21世纪人类发展前景这个大问题上能否给出一个更好的答案。因此,当今天瓦赫宁根的市长提到“学习”二字时,我觉得他是真诚的,恳切的。如同不久之前达沃斯论坛上习主席关于全球化的发言所博得的满堂彩那样,在今天这样的困局面前,中华崛起不应只局限于本民族之复兴,更在于能否提供一个切实,可靠的新答案。

  如今的西方人谈到中华文化,多多少少仍旧停留在中国古典文化的印象之上。笔者真切地希望,在未来,作为名词的“中国文化”可以超越古典的印象,而成为富有活力的,独具创造性的,能够为世界所理解接受并欣赏的当代文化。它是继承的,同时又是包容的,升华的。可以说,如今的中国年热潮仍主要受助于市场与商业利益的推动,在文化展示与交流上仍然存有脸谱化,刻板化的问题,但我想,这还只是个开始,海外中国年的意义与未来的方向应当也一定不止于经济,她所扮演的角色,应当恰恰就是上面所提那个“新答案”的诠释者和传播者。而这一答案的谱写,则需要所有海内外的中华儿女,在更为开放的精神指引下共同求索。

  (作者系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文化分析研究院博士候选人)

传统中国年透着国际范儿
中国年已经超越“欢庆”本身(品牌论)
责编:卢泽华 邮箱:rmrbzgp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