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之谓盛德。”
上周,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指出,“坚持创新驱动,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世界经济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增长动力不足……必须在创新中寻找出路。只有敢于创新、勇于变革,才能突破世界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瓶颈。”
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把脉开方,描绘了宏伟蓝图。事实上,关于如何发掘经济增长新路径,如何实现共同发展新愿景,中国在说,更在做。通过创新发展理念、创新政策手段和创新增长方式,中国从世界创新成果的学习者成为引领者,甚至被西方媒体称为“世界公认的创新领袖”,从理论创新到制度创新,从科技创新到文化创新,为中国经济发展聚集了强劲动力,也为世界经济增长贡献了中国方案。
理念创新引领发展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创新精神闪耀在顶层设计的各个方面,创新驱动被提升到国家战略,一系列创新引领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探索,为中国发展不断开辟新境界。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引领中国发展,不仅创新被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同时,五大理念本身的提出,就是发展理念的重大创新。
分析者认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五大发展理念互相依托、互相支持、环环相扣,构成闭环,同时,五大理念概括凝炼、精准、鲜明,其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发展理念上的创新创造和最新概括,体现出党在发展理论上的成熟,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理论的新发展。
2016年3月,“十三五”规划纲要正式公布,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人才发展为支撑,推动科技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机结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
2016年5月30日,在“科技三会”(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历史经验表明,科技革命总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格局”,“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
一系列关乎创新理念的出台,表明创新发展将在中国迎来了黄金时期。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部副主任张孝德教授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分析认为:“当前,整个世界经济都面临重大转型,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越来越紧密关联,当二者发展的节奏和周期越来越同步的时候,通过创新引领和驱动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迫切要求,这是推动经济转型的新动力,也是最大动力。”
政策手段创新提供支撑
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顶梁柱”之一,知识产权为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力支撑。1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总体方案》,中国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将构建“大保护”格局,助力提升创新能力,加速知识产权转化运用。
这仅仅是政策手段创新的一个正向例子。事实上,经济发展要想实现新的跨越,制度和政策创新总是备受重视,因为没有制度和政策的创新,其他创新都会受到瓶颈的制约。因此,创新时代的到来,不仅在微观层面需要各行为主体创新运行方式,更在宏观层面对国家创新政策和制度供给提出了新要求。综观可知,中共十八大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制造2025”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等一系列创新政策,都是着眼于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中抢占制高点,为经济增长和创新实践开辟更大空间。
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一年多来,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序推进,五大任务逐步落实,落实“三去一降一补”的细则文件密集出台,供给侧改革完成了从“概念”到落地的过程,新动能加速孕育,为“十三五”打造了良好的开端。
这一年,煤炭钢铁去产能一年目标提前且超额完成、全国房地产库存连续9个月下降、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以来实现减税……一项项数据验证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政策创新的初见成效。
“从政府来讲,不仅仅提前超额完成了去产能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具有探索破解深层次矛盾路径的意义。政府从制度供给入手来深化改革,探索建立了一些市场机制,比如中长期合同制度、储备产能制度、增减挂钩减量置换指标交易制度、最低库存和最高库存制度、政府行业企业联手防范价格异常波动制度等做了探索。”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这样说。
2016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因此,业界认为,财税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及国企改革等多领域改革有望迎来更多创新的政策手段,以取得更大的突破。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是一支重要力量,但是,长期以来,融资难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许多中小企业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层面关于支持中小企业创新的政策层层推出,2015年1月,科技部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2016年7月,工信部发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五年规划》,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指引。同时,在地方及各个领域,为扶持小企业发展壮大,财税创新、金融创新等扶持政策不断推出,释放了市场活力,不断增强中小微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
从国务院及国办出台的文件来看,促进创新和消费品升级方面的政策在2016年密集推出,尤其是在创新方面,从2月份至年底,国务院持续推出相关扶持政策,涉及《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创业投资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
“中国的‘双创’为青年人创业建立了一个社交网络,推动并促进了新的企业家精神。”韩国科技政策研究院全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宇成说。在李宇成看来,联想集团是中国企业创新的成功例子,“它从一家小企业开始做起,现在已成长为一家全球性大企业。”李宇成的儿子则青睐另一家中国企业的产品,知道爸爸要来中国出差,他央求爸爸给他在中国买一辆小米平衡车,因为“操作简单,骑着上学很方便”。
“实现创新驱动迫切需要推进产业政策转型,即从传统产业政策迈向竞争和创新的政策。”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教授刘涛雄认为,大力推进中国产业政策转型,就相当于抓住了创新驱动的“牛鼻子”。
增长方式创新挖掘潜力
去年11月,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的一个深夜,浙江乌镇,10余辆蓝白色相间的百度无人车一字排开,在国内首次于全开放城市道路的复杂路况下,实现了全程无人工干预自动驾驶。
百度相关技术人员介绍说,百度无人车已经可以支持小雨、轻度雾霾天气中的安全行驶,紧急情况下的反应时间仅需0.1到0.2秒,有望实现三年后小规模商用。
“未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等一系列新技术,将融入产业创新和升级的各个环节,社会运行和生产生活方式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蚂蚁金融服务集团总裁井贤栋认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都在寻找经济增长新动力,但新模式引领结构性改革,创新经济增长方式,才能真正让世界经济恢复动能。在井贤栋看来,数字经济大有可为,更重要的是,传统产业要利用数字技术转型升级,颠覆过去的增长模式,焕发出新的生机。
如今,站在城市的街头,从穿梭于街巷的快递小哥、送餐员身后的电商标识、无处不在的二维码,就能明显感受到数字浪潮带来的冲击。2016年“双11”,最终以1207亿元收官,在创造新的销售纪录的同时,一个新的世界纪录也由此诞生。整整24小时,“双11”现场的大幕一直在滚动,数字从0到1207亿,14分钟,2012年被甩在身后;1小时,2013年被甩在身后;6小时54分,2014年被甩在身后;15小时19分,2015年被甩在身后。这一连串象征“中国速度”的数字,是数字经济融入百姓生活的生动诠释。
当气候变化、人口老龄化等带来的挑战摆在眼前,当信息化、自动化等给就业带来的冲击无可回避,创新增长方式是中国改革的选择,也是经验的总结。通过创新发展和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结构已经出现许多新的变化,消费升级、创业创新等已经成为新的增长点,新科技应用层出不穷,“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新概念不断冲击人们的眼球,物联网从概念进入现实,分享经济风靡大江南北……各种新主体、新产业、新业态应运而生,以新技术、新模式为代表的新经济迅猛发展,激活新消费、带动新投资、促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所有这一切,都表明,新增长方式正在实践中孕育,帮助中国化解经济增长的结构性矛盾,冲破经济增长的瓶颈。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新动能快速成长,2016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5%,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4.5个百分点。
“创新求变正为中国经济探索出更宽更广的发展之路,带来脱胎换骨的变化。”工信部部长苗圩这样说。
“经济发展的其中一条规律表明,当传统经济方式还能带来收益的时候,人们对创新的接受能力往往是有限的,过去以破坏生态为代价换取短时经济效益的单一粗放理念已不能适应当下复合多元的经济大环境,在世界经济新旧动能增长转换的关键时期,谁先转变观念,把握好创新发展的先机,谁就能最先在全球经济治理过程中受益。创新这一战略布局,适合中国,也适合世界。”张孝德分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