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实力派的“70后”作家,路内以他的追随三部曲(《少年巴比伦》《追随她的旅程》《天使坠落在哪里》)蜚声文坛,读者在他的黑色幽默和机智调侃中,和书中的主人公路小路产生强烈共鸣,同时也被他关于工厂生活的出色的叙述和精彩再现能力所折服。
《慈悲》是一部关于信念的小说,它也是对被厚重历史所裹挟的意识形态的追摹。全书从主人公水生12岁逃饥荒写起,一直写到他50多岁下岗。与此相对应的历史时期,是从上世纪60年代的三年自然灾害到上世纪90年代的国有企业改革。
小说紧紧围绕着苯酚车间里的人和事展开。师傅为水生申请补助,为此师傅的师弟——车间主任李铁牛得罪了宿小东。自此,宿小东和师傅的这一门派结下了几十年不能解的恩怨。先是宿小东告发李铁牛和女工汪兴妹的隐秘私情,李铁牛被枪毙;接着是水生的师兄根生因为用脚关阀门,被宿小东以破坏生产罪送进监狱劳改10年;随后,水生也被宿小东调离车间去原料仓库滚了几年的原料桶。刑满释放回来的根生回到厂里,寻一条活路而不得,把自己悬挂在了废品仓库里;国有企业改革中苯酚厂成了宿小东的股份制企业,为了生计,水生不得不重返车间做了操作工,并最终下岗。
这部长篇小说虽然只有12万字,叙述极为节制冷静,描写内敛简洁,用了一种新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类似于纪录片的写实风格:高悬无序而冷峻管道的工厂,机械无望却又苦苦挣扎的工人,操作间里机器轰鸣,污水池中泡沫升腾,暗夜中的争斗分明。直到最后,时间锈蚀了的钢铁管道,暗红的污水喷涌,连同这庞然的厂矿,都湮没在那一片惊心的锈色中。
这些精炼而准确的客观呈现,所迸发的力量摄人心魄,激荡了读者此前文学阅读的审美经验。整部小说的笔触与色调近乎沉重阴暗,读来让人唏嘘父辈生存之悲凉沧桑,感叹平静生活的来之不易。
关于路内的小说有一句名言:“微笑着读他的文字,却忍不住悲伤。”因为至今我还没有找到一个更贴切的说法来描述那种阅读的感觉。当你被他的带有古典式街头痞气的话语逗笑时,却又会在刹那间体悟到生命的苍凉,有种想哭的冲动;而当你沉浸在他的叙事的正经氛围中,回望我们未曾经历的苦难时,却又会偶然间被一个灵气四射的段子所触动,禁不住拍案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