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1月18日 星期三

在伊朗邂逅温情(链接)

贩 暖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1月18日   第 12 版)

  抵达德黑兰时,已是当地时间22时。为了让1岁半的孩子睡好觉,我和丈夫决定当夜不再折腾,抱着孩子坐在机场的长椅上。

  过了一会,一个坐在我们长椅对面的女孩拿出包里的薄饼,抹上白色奶酪,又放上几颗核桃,慢慢卷成细长条。然后,她起身,微笑着将卷好的饼递给我。我一时不知道该用哪只手接,因为没有想到她会突然送自制的餐食给我。

  我想回赠些东西,但只在包里翻到一包烤馍。女孩有点羞涩地用双手接过,小心地放进盒子里,又轻轻盖上盖子,腼腆地对我微笑点头。整个过程是那么郑重,就像在收起一件很珍贵的礼物一样。她,是我们在伊朗遇到的第一个朋友。

  一次在路上,一个女孩拦住我问:“你从哪里来?”我吓了一跳,但看女孩的微笑,知道她并无恶意。

  “中国。”

  “噢,中国!”女孩激动地把手捧在胸前,“我喜欢中国,中国人很友善。”说话间流露出内心的欣喜。

  到旅馆办理入住时,两个年纪不大的老头起初并不热情,但看到我们还带着小孩,他们僵着的表情一下子松了下来,嘱咐我可以用他们的厨房给宝宝做饭。随后,从已支付的房费里拿出一部分退给我:“给孩子的。”

  在伊朗,我们不止一次被人以“给孩子”的名义直接送钱,推都推不掉。虽然金额不多,但这种萍水相逢的馈赠,已超越了金钱本身的意义。

  亚兹德是我们伊朗之行收获故事最多的城市。找住宿时,这里大部分旅店都是客满,我们站在清真寺路口,很累很沮丧。走过的路人看到大包小箱还抱着孩子的我们,纷纷上前询问是否需要帮忙。不一会儿,我们周围聚集了旁边店铺的老板、路过的行人以及来亚兹德旅行的异国友人。

  店铺老板商量着哪里还可能有空房;路人打电话给朋友,询问哪里还可住宿;外国友人建议,可去他自己住的旅店碰碰运气……

  最后,一个叫阿米尔的男孩通过电话找到一家清真寺旁的旅店,还亲自领我们前往。那一刻,我们站在人圈里,被浓浓真诚所感动。

  一天傍晚,我们从亚兹德老城返回旅店,迎面遇到一位身材壮硕的大叔,彼此点头微笑。过了一会儿,有人从身后轻拍了我一下,回头一看是刚才的大叔,示意我们跟他回家喝茶。

  起初,我们有点犹豫。他说距离很近,我们也不好拒绝,就跟在他身后。路上遇见大叔的妻子和女儿,他的妻子微笑着拉着我的手。

  来到不大的小院里,这是我们第一次走进伊朗人的家。大叔让妻子去泡茶,请我们到正对电视的位置坐下。我孩子坐不住,围着地毯跑来跑去。我们怕孩子这样不礼貌,便制止了几次。大叔一再挥手表示没关系,还拿出各种新奇的东西给孩子玩。

  不一会儿,大妈端来几杯茶和糖块,还有一盘大饼和自制奶酪。大家就这样边喝茶边看电视。

  其实到现在,我都不知道他们为何让我们去家里喝茶,但这个毫无目的的邀请,至今让人难忘。

  (摘自《宝贝,妈妈带你去中东》,本报有删节)

探奇新兴境外旅游目的地
在伊朗邂逅温情(链接)
大水川踏雪行(人在旅途)
责编:高 炳 邮箱:abc292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