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初,北国尚在冰雪飘零,广西钟山已是暖意融融,而比气候更暖人的则是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喜悦。
近年来,广西钟山围绕2018年如期脱贫摘帽,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发展一系列特色农业,推进生态新村建设,使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脱了贫致了富。
产业脱贫 农民“入股”享红利
同样是产业扶贫,钟山县的做法却是从身边常被忽视的一个细节开始的。
公安镇镇长覃晓丽介绍,以前当地农民在秋季收获水稻之后,农田就被大量闲置成为冬闲田,等到来年再种植水稻。而种植水稻的收入每亩不超过1000元,这样,农民收入根本不可能增加。
经过考察,县政府决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市场”的模式,政府做起了红娘,引进企业建设产业基地,指导农户种起了当地有名的黑木耳、贡柑等特色农产品。产业基地建起来后,公司提供技术和市场,租赁贫困户农闲田,雇用贫困户劳动力,政府也出台5万元3年内贴息贷款政策,农户将贷款一次入股到产业园,每年固定红利4000元。
这样,冬闲田的情况减少了,农民的收入也成倍增长了。
大田村贫困户杨信荣的木耳田里正是一派繁忙的景象。2016年九十月份,他入股4亩水田种植黑木耳。现在,他已开始取得纯利润了,“保守估计每亩年收益不低于1万元,而以前种植水稻一季每亩大致只能收入800到1000元。”杨信荣说,对他家来说这绝对是一笔大钱。
与木耳基地繁忙景象不同的是,贡柑产业示范基地显示出一派宁静。但这并不妨碍基地老板陈文松挂在脸上的喜悦。刚喜获丰收的他介绍起自己的贡柑产业,“我们租赁周边农民500亩土地,拥有2.8万多株贡柑果树,并优先雇用周边村民到基地劳作,每年为他们创造100万元左右的收入。”
“贡柑和黑木耳已成为钟山扶贫的特色产业”,钟山县农业局长张恒宁介绍道。近年来,钟山县在脱贫中不仅建起了黑木耳和贡柑这样的产业基地,还重点扶持发展水果、牛奶、蔬菜、马蹄、烟叶、优质水稻等六大优势产业,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农民不出家门人均年收入能增长近2万元,“这在超越贫困线3500元的过程中起了一个大头作用”。
新村建设 生态旅游“钱”景好
在产业扶贫的同时,钟山开始了对生态旅游业的规划和建设。
钟山素有“两粤要冲,三湘入桂门户”之称,英家起义革命旧址、十里画廊田园风光、瑶族长鼓风情、岭南乡土民居等闻名遐迩。然而,长期以来,这些生态、民俗、历史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开发。富裕起来的当地很多农民又在老村周边建起新房,而老村屯则呈现出“空心村”景象,成为“美丽广西·生态乡村”建设的“死角”,也制约着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为此,钟山开始了以“空心村”整治工作为突破口的生态新村建设。副县长钟世萍介绍说,“在整治过程中,我们注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民俗文化的传承,着力打造保留‘乡音、乡情、乡愁’特色与生态产业化同步的优质生态乡村品牌。”
近年来,钟山县政府引导村民按照“有一个农民休闲公园,有一条环城绿道,有一个文化场所,有一处水面景观,有一个整洁环境”的标准,建设管理生态家园。目前全县大部分村屯都铺上了水泥路,建成各具特色的休闲公园15个,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40多个。
环境好了,游人自然找上门来。如今,游客在这里可以品尝陈酿、徒步攀岩、泛舟溶洞——乡村生态旅游已经逐渐成为钟山县“一村一品”的新特色和推进生态乡村建设的新产业。据该县旅游部门统计,2016年,钟山县共接待游客128.57万人次,同比增长18.8%,实现旅游收入11.83亿元,同比增长10.25%。
脱贫致富 网络造就新路径
虽然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的发展有效带动了贫困户增收脱贫,但钟山脱贫任务依然艰巨。2016年初,该县有贫困户13593户60132人,45个贫困村90%以上没有主导产业。为此,钟山县制定了精准扶贫任务,确保如期实现全县45个贫困村特色产业全覆盖,帮助困难群众快速、稳定、长久脱贫。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互联网扶贫引起了该县的注意。
事实上,在不久前启动的广西百姓乐淘农村电商项目中,钟山积极与与阿里巴巴合作,签订农村电子商务合作协议并于2016年12月17日正式上线营业,成为当年全区31个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试点县之一和唯一的特色产品上行试点县。2016年全年,该县共建成马蹄粉、黑木耳等产业化扶贫农业示范基地30多个,发展农村电商65家,带动农民就业1.1万人,为全县45个贫困村解决了集体经济收入问题。
“现在大家都在讲一个流行的词——‘获得感’,对贫困群众来说,快速地从穷窝里爬出来,我认为这就是他们最大的‘获得感’。”县委书记唐先程说,互联网的参与为扶贫工作找到了新的路子,2017年县委县政府将继续围绕提升贫困户“获得感”作好文章,在现有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的优势,制定更加合适的产业扶贫政策,培育困难户自身“造血”功能,引导更多农户触网,提升农村党员和贫困群众运用电商手段脱贫致富的意识,续造他们的“获得感”。
有了互联网的助益,县委县政府在忙着制定产业政策规划时更显得雄心勃勃了,各扶贫项目基地和贫困群众也在脱贫规划中憧憬着未来更大的“获得感”。
黑木耳种植基地负责人朱静表示在2017年里,一方面他们将扩大8000亩黑木耳种植面积,另一方面则是延伸黑木耳产业链。“你不要小看这8000亩,它能带动3万外出务工人员回流,这些回流村民既能在当地挣钱脱贫,又能照顾家人教育孩子。”朱静说。
尝到甜头的杨信荣表示,他将扩大自家黑木耳种植面积。“要再多雇些人。”杨信荣说,“这是政府扶持的项目,我要让邻里邻居、亲戚朋友加入进来,大家一起脱贫致富,使我们日子过得更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