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医改蓝图中,家庭医生的作用非常重要。根据规划,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将成为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工作的重要抓手。事实上,去年印发的《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中已经明确,中国将在2020年力争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
与西方国家的“私人医生”不同,中国的家庭医生主要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全科医生以及乡镇卫生院的医师和乡村医生等群体。作为撬动分级诊疗“生锈齿轮”的重要推力,目前家庭医生在中国的普及还面临一些现实困难。4年时间里,家庭医生能否成为守护民众健康的身边人、贴心人?这一愿景的实现有待从多方努力。
其一,由于医疗资源所限,目前家庭医生的工作重点集中于老、孕、幼、残等群体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疾病患者。普及家庭医生,首先必须拥有足够的人才资源。
截至2015年底,我国培训合格的全科医生有18.9万人,占医生总数比例仅为6.6%。但在欧美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已高达30%。目前,我国距离每万居民有2至3名全科医生的目标仍有很大缺口。
人才短缺的背后,是全科医生收入待遇、职业发展、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激励机制与保障机制尚未建立完善,全科医师的培养质量与国外还存在很大差距。让医生留在基层,并不只是涨工资那么简单,医生的专业技术发展空间、社会地位等都要提高。
其二,相对城市而言,农村的家庭医生签约工作和签约后续服务难度更大。
在一些农村地区,由于存在“医不叩门”的传统,并不欢迎医生到家里来。对于医生的健康指导,有些村民也不一定会遵守。对于医疗资源相对缺乏的乡镇卫生机构而言,签约服务让原本就十分忙碌的工作变得更加超负荷,人力资源“招不来、留不住”的问题也十分严峻。
其三,家庭医生的签约不只“签约率”一种衡量标准,如何让民众认可、接受并依靠家庭医生,需要做更艰苦、更复杂的工作。
此前曾有媒体报道,有些地市虽然签约率提上去了,但很多居民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签约”,这就导致签约后无法得到家庭医生的相关服务。
另一方面,家庭医生如何收费同样是民众关注的问题。根据此前的意见,家庭医生将采取按年收取签约服务费的方式,主要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付费3种形式共同分担。未来,明确家庭医生的服务范围和收费标准,让服务更多、价值更大,将是推进家庭医生制度的重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