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1月13日 星期五

最响的声音是乡音

凌 石 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1月13日   第 09 版)

  汪涵近影

  日前,著名电视主持人汪涵走上北京语言大学“南山会讲”论坛,与师生共话“如何走向全民语保”。论坛上,汪涵深情地说:“乡音是决定人们故乡归属的唯一密码,它才是定义‘我们的根在哪里’的关键所在。”

  对汪涵来说,论道方言保护已是轻车熟路。早在五六年前,汪涵就把眼光投向了方言保护。“当年,我年近不惑,正在思考如何获得职业突破。那时,一位恩师告诉我:如果你还想在语言工作上取得成就,不妨做一些与方言相关的工作。”汪涵说。从小生活在多方言环境的经历让汪涵对方言有着浓厚的兴趣,再加上从事主持多年,他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方言保护做点事情。尤其是当他发现身边的不少年轻人都不太会说家乡的方言时,他感到方言保护势在必行。于是,汪涵不仅开始了自己的方言研究,更有了联合湖南当地高校的语言学专家共同进行方言保护计划的构想。

  汪涵认为,虽然国家在大力推广普通话,但保护方言与之并行不悖。他说:“普通话让我们走得更远、更宽,方言让我们不忘乡情;普通话让我们沟通理解,方言则让我们更加亲近。”2015年,汪涵自费近500万元,发起了“响应”计划——湖南方言调查项目。该计划内容是对湖南方言进行调查采集、分类整理,建设相应的语料数据库,预计历时5到10年完成,其调查研究成果将捐献给湖南省博物馆作为文化文物永久保存。之所以将这个方言调查项目取名“响应”,汪涵解释说:“响的繁体字是‘響’,是由‘鄉’和‘音’组合起来的。乡音是人们最自如地宣泄情感、表达思想的工具。我认为,最‘响’的声音是乡音,我们也希望这个计划能够‘应’者如云,得到人们的积极响应,参与到方言保护当中来。”

  随着“响应”项目的开展,汪涵和研究者们发现,随着老人的逝去,方言也在迅速地消失。“我们今天可以录到一个100岁的长沙人说话,而50年之后,却不可能录到一个150岁的长沙人说话。现实远比我们想象得残酷——方言保护就是在和时间赛跑。”汪涵说。

  严峻的形势让人们认识到,保护方言不能仅仅停留在保存和记录上。只有使用方言,才能让方言活下来。因此,年轻人才是使方言存活的关键。去年,综艺节目《十三亿分贝》在网络上开播。该节目由海选自全国各地的“麦霸”用方言演绎流行歌曲。“我们要采取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来鼓励他们使用方言。除了《十三亿分贝》,2015年启动的足荣村方言电影节也涌现出一大批用方言进行创作的年轻导演。”汪涵补充道,“我们很高兴看到大家对方言的热情。这就是全民语保。”

汉字读音要不要“较真”?
有必要认真对待汉字读音(点点滴滴)
记忆中的那条街
用吸管 折星星
给学生一支笔
最响的声音是乡音
责编:刘 菲 邮箱:haiwaibanli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