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2022年2月北京冬奥会举办还有5年时间。一场紧锣密鼓的“筹办战役”已经全面打响。北京、延庆、张家口3个赛区,按照冬奥路线图和时间表,各项工作驶入“快车道”。
从延庆城区向西北走20多公里,就来到传说中的小海坨山区。海拔2199米的高度,丰沛的降雪量,使其拥有开展冬季运动的天然优势。2022年北京冬奥会,这里将作为高山速降、超级大回转的比赛场地,由于山区封闭、交通不便,施工道路的建设工作将于今年4月率先启动。
新建场馆今年全部开工
按照整体规划,北京冬奥会所有新建竞赛场馆都将在今年开工建设,2019年主体工程和永久性设施完工,以满足2020年举办系列测试赛的需要。
延庆赛区要新建3个场地,包括高山滑雪、雪车雪橇,均是建设难度大、资金耗费多的项目。尽管申办时对场地的规划设计已有草案,但在实际建设前还要因地制宜,进一步细化。“去年国际高山滑雪联合会主席来延庆考察,有一些线路需要微调,设计方案预计今年出炉。”延庆区冬奥办运行处负责人高翔介绍说。
当初申冬奥时,高山速降场地一度“难产”,而小海坨山超过800米的山体落差、坡长坡度恰好符合技术标准。为了让赛道设计接轨国际,延庆赛区充分践行开门办赛的理念,设计团队引入了加拿大、德国的两家专业公司。目前,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基本确定了竞赛赛道线路和结束区位置,竞赛线路的中心线和相关附属设施的设计正在进行中。
北京赛区唯一新建的国家速滑馆,面向全球展开了建筑概念方案国际竞赛,有关方面正在对12家国内外知名设计公司提交的设计方案进行深入评审,近期将确定最终实施方案。北京冬奥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家速滑馆将利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曲棍球和射箭的临时场地进行建设,预计4月正式开工。
“可持续利用”理念贯穿始终
奥运场馆赛后利用是世界性难题,一些奥运场馆沦为“白象”,往往成为申办城市的败笔。将眼光瞄向长远,对赛后利用进行提前布局,发挥场馆的多元功能,这一“可持续利用”理念贯穿了北京冬奥各个赛区的筹办工作之中。
充分考虑场馆一年四季的运营要求,实现“一馆多用”,被视为赛后利用的主要思路。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将承办冰壶比赛,实现了冬夏两次奥运会奥运场馆的循环使用。据介绍,“水立方”将于今年内启动冰馆建设,赛后将在游泳季和冰季之间不断转换,冬季既能承接专业冰上赛事,又能满足市民冰雪休闲需求,夏季则还原为水上运动区。
高山滑雪、雪车雪橇受制于运动传统和项目特点,场馆赛后利用的难度最大。高翔表示,延庆赛区的3个新建场地在设计之初,除了承办高水平赛事和作为训练基地,也充分考虑到未来大众体验的需要。
大事带动效应初步显现
举办冬奥会是一件大事,这已经超越体育范畴,被纳入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城市升级的整体考量。随着筹办工作的逐步展开,以冬奥会为引擎的大事带动效应正初步显现。
北京冬奥会的项目分散在城市赛区和山地山区之间,首先要跨越地理的障碍。目前,京张高铁、兴延高速、延崇高速已经全面开工,预计2019年至2020年完工。同时,赛区周边的其他基础设施,如供水、供电、道路、场站等已开始规划设计。
申冬奥成功以来,前来张家口考察冰雪项目的客商日益增多,除了传统优势的滑雪场,6个区县也建设了户外滑冰场。据了解,张家口已规划建设了5个冰雪产业园,与20多家国外商会和大公司签订了合同协议,打造以冰雪旅游、装备制造、产业服务为一体的冰雪产业链。
在延庆,传统的“冰雪之城”焕发出新活力。高翔介绍,除了万科石京龙滑雪场、八达岭滑雪场完成升级外,冬奥冰雪休闲小镇也正在筹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