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1月10日 星期二

面对雾霾,要做理性行动派(七彩絮语)

刘 峣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1月10日   第 09 版)

  1月8日,北京市民在西海冰场滑冰。
  郭俊锋摄(人民视觉)

  困扰北京多日的雾霾天,这几天终于随冷空气的到来四散而去。人们终于可以关掉净化器、打开窗户,让阳光和蓝天一同钻进家里来。公园里,熙熙攘攘的健身人群重新上路,“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儿去。”

  虽然北京的雾霾散了,但北方多地的预警仍未解除。虽然天空之中云开雾散,但人们心里的阴云却更重了些。

  这一轮雾霾天气之所以备受关注,除了时间长、范围广之外,更是因为在日子上恰逢一年之初,恼人的“跨年霾”似乎与新年的喜庆气氛格格不入。放在过去,蓝天一来,人们的镜头准得朝向天空。可这次,迎接“无霾日”的心情似乎也没有那么阳光。

  回顾这一个多星期重污染天气,有几个现象值得关注。

  第一,政府部门走到台前,回应公众关切。1月6日晚,环保部召开新闻发布会,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回答了污染状况、污染治理等热点话题;1月7日,北京市政府邀请媒体、企业和市民代表交流座谈,北京市代市长蔡奇坦言,对持续雾霾天气给广大市民生活带来的影响与不便,内心深感不安。

  第二,公众呼吁的相关举措开始落地生根。北京市已部署中小学、幼儿园安装空气净化设备试点工作。这也让其他省市的家长“羡慕嫉妒恨”,纷纷要求向北京看齐,保护孩子的身体健康,纾解因雾霾引起的社会焦虑。

  第三,涉霾舆论趋于理性。上周,有数篇与雾霾相关的文章刷爆朋友圈。一篇文章是《北京雾霾在好转,为何感觉却加重了》,该文用数据说话,肯定了全年雾霾天数在减少,又说明冬季雾霾严重的原因。希望大家要有信心,只要严格执行治理措施,情况一定还会好转。另一篇文章是一名海归博士写的《雾霾下,我为什么没搬回美国》。作者认为,应该通过科技进步解决环境问题,更应该通过教育把热爱自然的理念传给下一代。

  这三点变化,其实背后逻辑是一致的:面对重污染天气,要做“理性派”和“行动派”。所谓理性,就是要冷静分析、取得共识。总体空气质量的确有所好转,但在冬季问题依然严重。未来的环境治理需要多措并举,需要各地合力,不论是政府还是公众都不能任性而为。所谓行动,既要依靠综合措施的推进和科学技术力量的助力,也离不开每个人的健康观念、绿色生活。

  蓝天暂时难觅,雾霾终究不会久存。

健康扶贫的中国探索
面对雾霾,要做理性行动派(七彩絮语)
中国开始集中“围剿”职业病
大数据告诉你,超六成国人运动偏爱健走及跑步
责编:刘 峣 邮箱:onionliu@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