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5日是中国农历腊月初八,俗称“腊八节”。浙江杭州城内四处弥漫着粥香,而粥香的源头在千年古刹灵隐寺。每年腊八节喝一碗灵隐寺的腊八粥感恩祈福,是杭州人重要的习俗。今年腊八节,灵隐寺的僧人和义工们加班加点,总共熬制了30万份腊八粥,分发给市民。发粥喝粥、互道感谢,是这几天杭州街头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灵隐寺与腊八粥
腊八节是中国的古老节日。灵隐寺发腊八粥的传统历史悠久,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等历史名人都曾亲尝灵隐寺的腊八粥,并为这碗热粥所传递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所感动。他在题灵隐寺的诗中写道:“高堂会食罗千夫,撞钟击鼓喧朝晡”。明代张岱在《西湖梦寻》里也有灵隐寺“香积厨中,初铸三大铜锅,锅中煮米三担,可食千人”的记载。
古时腊月,灵隐寺的僧人用多余的豆子、米面熬粥派粥,帮助穷人度过寒冬,并对百姓的恩情表示感念。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腊八粥救济穷人的意义逐渐消退,但其“感恩”的精神内涵却得到了挖掘和发扬。
近年来,灵隐寺一直在推动腊八节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灵隐腊八节习俗”入选杭州市级非遗名录。在1月5日举办的“恩报万千·腊八传承——2017杭州腊八节文化论坛”上,灵隐寺方丈光泉法师透露,“灵隐腊八节习俗”日前又升级成为浙江省一级非遗项目。
光泉说,腊八节习俗是优秀的文化遗产,灵隐寺作为千年古刹,要承担起传承发扬腊八文化的历史使命。目前,灵隐寺正在为腊八文化申报国家级非遗做准备,今后还要申报世界级非遗。“从长远看,我们希望腊八节能够成为中国的公共假日。”他说。
腊八节倡导感恩文化
在论坛现场,“腊八节能否成为中国的感恩节”这一网络议题被抛出,引发了与会专家的热烈讨论。
浙江大学教授曹立人想到了一起令他印象深刻的新闻事件:一位企业家资助贫困学生上学,他要求孩子们每年写一封信,汇报学业和生活情况,但几乎没人守诺写信,仅有的几位写信者也没表示任何谢意,而是一个劲地请求更多资助。
“这种令人心寒的事并不是个例,我们全社会都应该去倡导感恩文化。”曹立人说,在健康的感恩文化中,施恩者获得精神满足,受恩者也不必碍于面子推脱拒绝。只需感恩在心,日后回报,人间就会充满温暖。回报的并不一定非得是施恩者本人,也可以是整个社会。腊八节的真义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