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1月06日 星期五

389个孩子的“爸爸”

刘姝君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1月06日   第 11 版)

  民众在厦门观看“游好人”事迹展。
  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摄

  图为游文晃在整理全国各地的来信。
  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摄

  倘若家是一棵大树,那么爱便是滋润大树的养料,老游一家的这棵大树正是用爱滋养而成。20余年来,经老游一家跟踪资助的贫困儿童便有389个,“子女”遍及全国各地,孩子们亲切地称呼他为“游爸爸”,邻里乡亲管他叫“游好人”。

  

  萌芽吐翠 生根破土

  我们采访老游时,他的电话响个不停,几乎每通电话都是“子女”打来向他道喜的。“爸爸,我在电视上看到你了!”就在采访的前几天,老游刚刚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首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接受表彰。

  他叫游文晃,家住福建省厦门市,是一名退伍军人。转业后,老游在一家企业担任消防队队长,在一次救灾中负伤致残。

  走进老游装修简朴的家,他的军帽被摆放在展示架的最顶层,帽徽被擦得锃亮。房间物品整齐有序,被子被叠成标准的“豆腐块”。多年来,老游仍保持在部队的生活习惯,一丝不苟,经年未变。

  1996年,在新加坡打拼的游文晃回国探亲,在得知自己的战友因过劳病逝,他的孩子无人照料时,老游二话未说便拿出了在外打工攒下的积蓄,给孩子交了学费。而这个担子,一扛便是十几年,资助金额合计10余万元。

  “如果我们不帮她,她就没有书读了。”质朴的话从并不富裕的老游口中讲出,也道出了他捐资助学的初衷,老游的“爱心之树”也从此萌芽。

  十年树木 终身树人

  “一直以来,我坚信每一个人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堂,我的天堂里或许会有一个天使永远守护着我,我想这个天使就是您!我想我长大以后,也会跟您一样向有难之人伸出双手。”

  这是一个女孩写给老游的信,她因家庭困难几近辍学,是老游及时地给她补交了学费,助她完成学业。几年来,游文晃收到近千封这样的来信,厦门、莆田、连江……信封上的地址有来自福建省内,也有远自北京的来信。有的向老游带来问候,也有的向他“汇报”学习和生活情况。老游将一封封信件码放在书桌旁。

  扶贫助困,未有竟时。2008年金融危机,游文晃所在的企业濒临困境,老游失业了。“当时家里入不敷出,妻子只能做家政补贴家用。”回忆往事,老游摸着头笑笑说:“当时也动摇过,但想到那么多孩子,还是咬牙坚持住了。”

  为此,老游卖掉了早年购买的两个店面,又捡起了家传的老手艺,画油画义卖,将义卖所得善款全部奉献给需要帮助的孤儿和弱势群体。

  在老游简朴整洁的家中,不少家具因时间久远已经破旧。餐厅的木椅,断裂的靠背用透明胶布包扎后继续使用;厨房中的橱柜,用透明胶布“缝补”过边沿;阳台角落的一把小塑料椅,用透明胶布“包扎”了好几圈,还是舍不得扔掉……

  枝繁叶茂 根深蒂固

  2013年7月,游文晃突发心梗,病危抢救。在抢救室他交代家人:“如果我走了,辛苦你们继续帮助这些孩子,他们有的还小,有的孤苦伶仃。”

  幸运的是,老游挺过来了。他心脏被植入4个支架,加上其他病症,多年来每天要吃多种药物。“是我的家人和这些贫困孩子支撑着我的生命。”游文晃说。

  妻子陈新洪和儿子游超凡曾对老游的举动不理解,埋怨说:“你把钱都给了人家,我们以后吃什么?”面对家人的质疑,老游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带着一家人去了一趟贫困山区。当老游的儿子看到山区贫困家庭住着破旧的茅草屋,吃着拌咸盐和酱油的米饭时,流下了眼泪。

  游超凡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爸爸的爱心教育让我悟得:我们平时生活节省一些、衣服穿得朴素一些,就可以节省更多的钱,帮助更多贫困家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对别人有益的事,这才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在父亲的感召下,当时还上高中的游超凡拿出自己的压岁钱资助了一位在华东师范大学上学的贫困生。如今游超凡已经考上大学,在他的带领下,他的两位同学也走上了捐资助学之路。

  20载春华秋实,游文晃一家共捐出350万元,占了21年来家庭收入的九成,资助了389名孤儿、47位孤寡老人以及37名残疾孤儿。对于老游而言,家庭,不仅由自己的父母和妻儿组成,更包含了他资助的这些孤儿和贫困者,他所浇灌的“爱心之树”也正将更多的爱传递给其他人。

  (据新华社电)

389个孩子的“爸爸”
闽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
福建加快发展“湾区经济”
情系两岸 食在晋江
匈牙利罗兰大学代表团访闽
责编:王连伟 邮箱:gtbhwb@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