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动互联网霸占人们视线的今天,读书越来越成为一件奢侈之事。而阅读经典名著,似乎更是奢侈中的奢侈。一般来说,读经典名著要比阅读“快餐文学”更费时、费力。然而在真正爱读书的人眼中,名著是永不过时的珠宝。无论何时,都有其独特价值。
阅读经典性价比高
“我还是喜欢读一些年轻作家写的小说。经典名著是在上学的时候老师要求读的,自己很少主动去看。”正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挑选购书的小刘这样告诉笔者。
像小刘一样,现在有很多读者认为,经典名著所写的都是“过去的事情”,与我们眼下的生活之间有隔膜、文化上有差异。而且很多名著不仅篇幅巨大,文字还很晦涩,读起来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似乎与现代人处处追求高效的理念及碎片化阅读习惯背道而驰。
对此,在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就读的范颖却有着不同的理解:“阅读是为了让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更为丰富,所以不应该把有限的读书时间浪费在那些并不值得一读的书上。就像我的朋友让我推荐书目时,我都会从名著经典中挑出来给大家选择。”
的确,现在我国的图书出版极为丰富,数据显示仅今年上半年,全国出版单位就已经申报出版超过16万种图书。而在想从这些琳琅满目的著作中挑选出值得阅读的精品,实在是既需要经验,又需要时间。
而所谓“经典”,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也就是在历史长河中经历过淘洗、接受过众多读者检阅的作品。阅读一本经典,即便没能让你收获良多,也至少不会“添堵”。所以,从经典入手开始阅读,对那些真正想要“高效”阅读、收获真知的人来说,反而是最节约时间、性价比最高的。
这样的“聪明人”其实不少。在豆瓣网上,“经典短篇阅读”小组有超过70万的成员。像《百年孤独》这样的经典文学作品,更是长期占据着畅销书榜单。可以说,在当代,让读书真正更省力、省心的方法,反而是去找经典名著看看。
经典能拓宽生命的广度和深度
对于成年人来说,阅读大部分是工作之余忙里偷闲的消遣,而对于还在读书的学生们来说,阅读则是他们培养能力、积累知识,乃至是塑造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课程。此前在网上,要不要将“四大名著”等经典请出课本的话题也曾引发过热议。
对于学生需不需要读名著这一问题,在一线教育岗位上的清华附中语文教师姜健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事实上,现在的语文教育,包括高考改革都是倾向于鼓励学生们阅读经典名著的。比如北京市的教育改革,已经不满足于让学生阅读经典的片段了,而是走向了整本经典名著的阅读。从今年高考开始,就增加了《红楼梦》《老人与海》《雷雨》等12本经典阅读书目。”
姜健说,阅读经典能够给学生们带来的价值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们能够通过阅读名著培养阅读长文字的能力。“现在是一个碎片化的时代,学生们需要静下来。只读短、平、快的东西无法让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充分锻炼,而经典名著则是很好的学习范本。”
除了教师,很多家长也鼓励孩子多阅读名著经典。北京市民李女士是一位母亲,她也认为让学生多阅读名著经典是很有实际价值的:“语言的教育更多是靠熏陶吧,要有输入才有输出。所以我会给我的女儿买一些名著经典来阅读,比如 ‘四大名著’之类的,我想对她写作能力的提高肯定是有帮助的。”
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写作能力,姜健认为阅读经典更重要的作用在于能丰富孩子们的世界观。“学生开始阅读名著的时候,可能是会有困难的,但这是在打底子,至少是可以延展学生的视野。现在孩子们对世界的了解还是很浅,而经典可以让孩子们与历史连接起来,拓宽他们生命的广度和深度。”
经典著作滋养民族精神
经典名著作为代代相传的人类智慧结晶,就像是历史文化海洋中的灯塔,提供经验,指引方向,对于当下社会精神养成有着更深刻的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认为,“谁也回不到过去,生活方式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化,使得人们的表达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但是好的东西总是有价值的,应该借鉴,不应该放弃”。可以说,经典著作正是不同时代、不同文明下的人文智慧结晶,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源泉。将不同时代的经典著作排列起来,我们甚至可以看到整个人类社会的演变。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经典著作可以让人心灵相通。我们每个生活在当代的人,也都可以从这源泉中汲取营养。像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就很喜欢在讲话和文章中精当地引用名著经典中的名句,常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特别是本民族的经典名著,其中留存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命脉,对我们树立文化自信、建设和谐社会大有作用。中国民族的经典著作灿若星辰,“仁义礼智信”这些精神至今仍能对国民精神起教化作用,与现今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以贯之。而中国在经济上的高速发展更需要有文化上的强大支撑,只有对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化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中国才能真正树立起文化自信,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