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12月29日 星期四

紫云散记(散文)

张译方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2月29日   第 09 版)

  为了看紫云山红叶,我们起了个大早。踏着积雪覆盖的山路,来到河南省襄城县紫云镇的紫云山深处,小心翼翼地拾阶而上,远远望去,远山凝重,近山鲜嫩。满山槲叶狂飘,红叶漫天,宛如天际燃烧的巨火,在经历了春的吐絮,夏的绿繁,秋冬霜寒之后,遍山槲树以极大的热情,把整个紫云山装扮得殷红热烈。翠竹白雪点缀其间,恰似一幅油画。

  “残雪西山尚未晞,更逢晴日送光辉”。一束朝阳从叶缝里洒落下来,头顶上立刻幻化出一顶五彩洒金的巨伞,红色是槲树林的基调。虬枝上的积雪,点缀在氤氲霞色间,晶莹剔透。越发显现出阔大叶片的通红透亮,盈盈叶脉历历可数。你靠近它,抚摸它粗糙的树干,仿佛看见生命的汁液循环不息,你用耳朵贴近它,可以听到那来自根部的生长节律,春夏秋冬来复去,自然,和畅,勃郁。有资料说,当年明朝户部尚书李敏在此间修书讲学时,看到百姓烧柴困难,下令栽种槲树为百姓取暖。槲树其貌不扬,躯干弯曲,但耐干燥贫瘠,木材坚实,槲叶可止血亦可养蚕,皮可治痢疗疮,树干烧成木炭可作火药。它不似杨树挺拔,不比青松伟岸,但它在缓慢的成长中凝聚生命的密度和高度,这不正是李敏心系百姓的朴素情怀吗?槲叶始发嫩紫色,轻柔若烟霞,所以有紫云之称。待长成,巴掌大,呼呼摇风,满谷清凉。端午时节,家家采来,裹了白米红枣,蒸成粽子,味溢乡里,别有一番风情。

  一只白色的野兔在雪间气定神闲,很享受地嗅着一片硕大的槲叶,在离我们十来步远的地方,眨着眼睛,向我们致意。久违了,可爱小精灵。我刚刚举起相机,脚下咯吱一声,它晃动一下蓬松的尾巴,嗖地一声消失在茫茫林海,只留下一串爪印恰似一串无限延长的省略号……

  小心翼翼踏雪前行,绕过一方岩角峥嵘的怪石,穿过一湾潺潺清溪,晴日之中冰雪消融,掬一捧那微微冒着热气的清泉,感觉那温温柔柔的力。眼前矗立两棵高耸入云的古柏,是李敏当年亲手所植,历经500年沧桑依旧生机盎然。穿行在书院那数十亩翠竹林中,微风拂过,竹叶上的积雪飒飒飘落。使人仿佛听到李敏在絮絮低吟“何时一借阳和力,沛做甘霖润百腓……”

  紫云之胜,胜诸人文,灵山秀水,人才辈出。“对晴雪紫云,领略春秋风景;读诗书经典,纵观中外古今”。走近这座明清八大书院之一的紫云书院,感到森森古意扑面而来,厚厚积雪覆盖着红瓦,古朴的铺地青砖,古香古色的八仙桌,原汁原味的黑釉圈椅,凭窗远眺,看冬鸟在雪枝头跳跃,听风从林间穿过。凝望李敏蜡像,他清癯的脸上荡漾着慈爱。我像是听见先生传授理学那抑扬顿挫的声音,像是看见书画家挥毫泼墨时那洒脱的神情,像是感觉到士子云集时浓浓的学术氛围。紫云书堂点灯夜读的松明、竹篦早已熄灭,就连几经修复的书院本身亦随岁月的变迁显得简陋矮小,它低矮的身影静静地躺在紫云山温暖的怀抱里。但它像一个人,一个勤奋苦读的莘莘学子,它在寻找消失了的弦诵之声,寻找李敏们留在这里那古朴的情怀……

一份特殊的“年货”(散文)
感应时代脉动 聚焦生活变异(文学新观察)
紫云散记(散文)
荷塘日色(散文)
纪实作品《毛泽东三兄弟》出版
责编:杨 鸥 邮箱:hwbwy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