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12月28日 星期三

第五届国际儒学大会举办

儒学大咖鹏城论道

林坤城 杨世国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2月28日   第 07 版)

  第五届国际儒学大会现场

  日前,由深圳大学主办、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承办的第五届国际儒学大会在深圳举行。来自美国、韩国、比利时等国家以及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的百余名学者汇聚一堂,探讨汤一介先生的学术思想,交流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并就儒学的当代价值展开深度研讨。

  一年一度的国际儒学大会,堪称深圳学术界的年度盛事。每年这个时候,来自世界各地的哲学学者都汇聚鹏城,研讨学术。“国际儒学大会已经初步形成了品牌效应。”深圳大学文学院院长、国学研究所所长景海峰教授说,5年来,国际儒学大会一直坚持纯粹的学术性,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大会在学界的知名度和含金量。

  

  ①  研讨大师学术思想

  本届儒学大会的主题是“儒学的当代理论与实践——汤一介思想国际学术会议”。“今年之所以以此为题,是因为:一方面,国际儒学大会一贯强调儒家思想与当下的结合;另一方面,今年是汤一介先生逝世两周年。我们希望将汤先生作为一个范例,通过梳理他几十年的学术实践,把一些问题探讨更深化,这与国际儒学大会的整体议题也是一致的。”景海峰说,2007年由汤一介主持的《儒藏》编纂与研究国际会议也在此举行。“时间过去了近10年,《儒藏》编纂工作硕果累累,已取得了重大进展,成为新世纪中国文化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之一。”

  深圳大学党委书记刘洪一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汤一介、乐黛云伉俪与深圳大学的渊源。“1984年,他们共同创办了深圳大学中文系及全国最早的两个研究所——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比较文学研究所,他们的教育情怀和济世情怀贯穿于学术研究与文化实践的全程。” 刘洪一说,“在社会文化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关注儒学的当代实践,注重将当代的优秀思想和现代相结合、中国的优秀传统和各国的优秀文化相融合,有助于为现代人提供精神食粮,让人们灵魂有居所。”

  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院长王博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长王守常教授、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中心李中华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常务副会长干春松教授分别作了报告。其中,王博提到,汤一介的哲学情怀、中国情怀、人类情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中国需要一批像他这样的先生,认识老中国,认识新世界,从而建设新中国。在他的影响下,北大儒学院正在推进三大项目,即中国经学史(10卷本)、中国解释学史和儒释道三教关系史的编写工作。

  ②  弘扬前辈优良学风

  会议共收到了近90篇论文,其中近半是集中探讨汤一介学术思想的,涉及他的儒学观、佛教研究、道教研究、中外文化比较等成果,是学术界研究汤一介哲学的一个重要开端。

  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教授从魏晋玄学、早期道教史、佛教、儒学、中国文化与哲学、中西文化与哲学比较等6个领域,对汤一介的学术贡献做了系统分析,认为他不仅是一位醇儒、学者,而且是一位具有卓越组织能力的学术领袖。“他以多元开放视野与学术敏感,开风气之先,力辟新域,以心血与生命做了大量的文化传承积累与发展创新的实际工作,创办中国文化书院等机构,组织高端学术会议与讲习班,邀请诸多国外境外学者讲学,主持《儒藏》编纂,组织西学东渐史、中国儒学史、经学史、儒释道三教交融史等丛书的编写。他的贡献绝不限于文字著述,还有文字语言之外的精神遗产,主要是实践精神。他是一位知行合一、有理想追求与精神境界的大师,是后辈的楷模。”

  山东大学刘大钧教授发表了《众望从今仰斗山——回忆汤一介先生》的演讲,深情回顾了汤一介的学术成果和人格魅力。金春峰、杜保瑞等学者讨论了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问题,认为汤一介所做的工作堪称当代学者的典范;刘笑敢、高瑞泉、林安梧等学者从中西文化的比较,对汤一介有关瞩望新轴心时代的思想做了引申和发挥;胡军、蒋国保、干春松等学者还从中西方的融合与当代哲学的实践性探索,讨论了汤一介哲学可能开出的新途径。

  汤一介可谓是深圳大学国学研究的开创者和哲学学科的奠基人。据悉,为纪念汤一介为深圳大学发展所作的贡献,弘扬其学术思想,以励来者,深圳大学文学院从2014年起专门设立了“汤一介人文奖学金”,每年从该院哲学专业中评选出10名品学兼优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予以奖励。

  ③  挖掘儒学时代价值

  景海峰介绍说:“儒学大会的框架主题是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文化,它既包括儒家思想的学术路径,也包括当代中国文化,两者互为照应,而不是纯理论学术会议。”除了研讨汤一介学术思想研究,会议还围绕近30年来中国哲学思潮与人物、儒家典籍的整理编纂与思想研究、中国诠释学的建构与探索、儒家思想与现代生活等话题展开讨论。

  作为当代中国哲学界的泰斗级人物,汤一介在儒学的特质及其当代意义、佛教的传入及其中国化、道教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玄学的产生与影响、中西文化的比较与互鉴乃至中国解释学的建构等方面都做出了具有开拓论域、引领方向意义的重要贡献。晚年他思考人类文明与文化的未来而提出“新轴心时代”,影响深远。曾经师从于汤用彤、汤一介父子的北京大学许抗生教授认为,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当代学人需思考为什么要复兴当代儒学、怎样复兴当代儒学这两大问题,站在“新轴心时期”,需回顾第一次轴心时期的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文化,挖掘儒家思想中适用于当代中国与世界的思想资源,仍是学者们需努力的重要使命。

  蜚声海内外的道家文化学者陈鼓应教授,则从与汤一介的交往、老辈学人的民族危机意识,谈到“孔老会通”、儒道会通的学术与现实价值。

  美国夏威夷大学成中英教授发表了以《哲学与历史的融合:本体诠释学的本体诠释与中国解释学的历史诠释》为题的演讲,探讨了本体诠释学与中国解释学的异同,并得出“异名同出、相生互补”的结论。

  山东大学诠释学专家洪汉鼎先生则联系汤一介生前提出创建“中国解释学”,将话题聚焦在创建中国诠释学上,指出诠释学作为沟通中外古今思想之桥梁,是开拓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经之路,认为将来要着力建设中国的经典诠释学。

儒学大咖鹏城论道
深圳:好家风引领好风气(文化创新2020)
责编:赵鹏飞 邮箱:hwbj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