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12月21日 星期三

好的散文一定懂得心痛

古滕客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2月21日   第 11 版)

  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刘醒龙,代表作有小说《天行者》《圣天门口》《蟠虺》《凤凰琴》等。

  新著《小路,才是用来回家的》(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是刘醒龙30年散文精选,选录了游记、乡土、亲情、个人经历与感怀、文化漫谈这五大方面的文章。刘醒龙生命的根在乡村,所以他写了那座叫“小秦岭”的小山,写了那条总有一堆牛粪在中间的小路,写了那一开起来就漫山遍野的“燕子红”。他用不加修饰的笔触,表达了他对文化的独到见解以及对这个不甚完美的世界的爱。

  刘醒龙看来,世间最珍贵的是亲情,父母养育下一辈,下一辈再生育教养下一代,生命由此传承,世界因此而精彩。在《抱着父亲回故乡》一文中,他讲述为父亲守灵期间发生的事。重新踏上了回归家园的真切小路,记忆都被唤醒了,鱼丸、炊烟、包面,散发出慢慢“寻到根”的感觉。被潮湿小径、寂静小垸所唤醒的家乡在刘醒龙的描述中露出了本初的模样。抱着父亲叶落归根,是温情背后无限拓展的家园情怀。整篇文章表面看上去不动声色,深处却暗流涌动,读罢让人潸然泪下,一个外表刚强内心温情的父亲跃然纸上。

  刘醒龙质朴的语言,让人细细咀嚼。例如他写:“随心所欲的小路,随心所欲地穿过那些新居与旧宅。”“只有小路,才是用来寻找的;只有小路,才是用来深爱的;只有小路,才是用来回家的。”刘醒龙说这是他的“分解”,“文学是用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最大限度地发现和还原生命的真相。”就像老舍的茶馆、王安忆的石库门,在刘醒龙,小路意寓故土。这条“用来回家的小路”,也是心灵回归栖息的小路。

  刘醒龙认为,故乡的内涵是庞大、复杂和深厚的,有着永不衰竭的活力。每个人对家的渴望是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他说:“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展示厅,是人类的意志和欲望的集中体现。而旷野是自然和造化的天下,是物竞天择的生态场。”旷野是宁静的,城市是喧嚣的。乡土在城市和旷野之间,等待着我们的回望和思索。“一个人无论走多远,乡土都是仍然要走下去的求索的路。一个人学识再渊博,乡土都是每时每刻都要打开重新温习的传世经典。一个人生命有长短,乡土都是其懿德的前世今生。”

  刘醒龙是从普通水利工人成长起来的文学作家,他用一贯的现实主义目光,审视20世纪前70年的中国大历史,审视小人物的历史命运,写出他心目中的历史真实。例如在《走向胡杨》中,他写建设美好新疆,栽种胡杨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他将胡杨与兵团人结合起来,来说明兵团人的可贵精神:“一种树为了天地,长在它本不该生长的地方。一种人为了历史,活在本不该他生活的地方。一种人和树的沙漠戈壁有尽头。一种人和树的沙漠戈壁没有尽头。”这样的文字既有诗一样的美感,同时又显得格外的质朴、深沉和凝重。

  正如刘醒龙自己所言:“好的散文一定要懂得心痛,一定要发现仁爱,一定是从灵魂深处喷发或者流淌出来的感怀情愫。”也只有这样,散文才能触动、震撼读者的内心。这本散文集有效地调控着读者阅读的情绪与节奏,或荡气回肠,或唏嘘扼腕,或沉思默然。而最让我深有感触的,是作家的人格与良知!

好的散文一定懂得心痛
经典名著的精神跨越古今(“今天如何读名著”系列之一)
《中国国家人文地理》丛书点亮城市名片
小生活,亦佳妙
《超级中国》在日出版
责编:张稚丹 邮箱:zzd_1106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