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12月21日 星期三

自助图书馆全覆盖 年举办活动千余场

深圳图书馆:树立一座“文化灯塔”

赵鹏飞 程全兵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2月21日   第 07 版)

  图为2016年春节,读者在深圳图书馆新馆二楼平台排长队等候开馆。

  12月20日,一场以“图书馆与城市发展”为主题的座谈会在深圳图书馆举行,这是为庆祝深圳图书馆建馆30年举办的系列活动之一。30年来,伴随着城市的改革创新发展,深圳图书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馆藏总量从20余万册增加到2016年上半年的851万册(件),进馆读者从平均每天4000余人次攀升至1.3万余人次,单日最高进馆人数一度突破2.6万人,成为全球最忙的城市图书馆之一。

  在创新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发展。30年来,深圳图书馆实现了一次次转型发展,成为深圳这座年轻现代化都市的一座“文化灯塔”,温暖着城市心灵。

        

  【日均入馆1.3万人次】

  深圳图书馆的前身是宝安县图书馆。上世纪80年代,深圳经济特区刚成立不久,深圳市就在经济条件困难的情况下,着手筹建深圳图书馆。深圳图书馆(老馆)于1983年在红荔路破土动工,1986年开馆。老馆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是上世纪80年代初深圳八大重点文化设施之一。开馆之初,深圳图书馆经常出现读者连夜排队办证的现象,每天接待3000—5000人次的读者量,总是使得图书馆门庭若市。

  老馆长刘楚材珍藏着一张1988年的《人民日报》,报纸上并排刊登着两张照片:一张是国内某著名图书馆门前冷落,另一张则是深圳图书馆门前排着长队领借书证,两个场景形成鲜明对比。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并不算老旧的老馆已经不能满足深圳市民的需要。在老馆开馆20年之际,深圳又在城市中心区建起一座现代化新馆。新馆总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概算投资7.7亿元,设计馆藏容量400万册,读者座席2000个,网络节点3000个,日均可接待读者8000人次。

  目前,深圳图书馆日均入馆1.3万人次,单日最高进馆人数突破2.6万人。周末、节假日尤其是寒暑假,图书馆里常常一座难求。面对深圳图书馆火爆的阅读场面,国际图联第一副主席鲍顿先生曾感慨地说:“我参观了世界各国的许多图书馆,这里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图书馆。”

  广州图书馆馆长方家忠表示:“深圳图书馆开放30年的辉煌成就与深圳这座城市无与伦比的发展完全融合在了一起,成为城市鲜明的文化符号。”

  【免费开放领跑全国】

  “服务立馆、技术强馆”一直是深圳图书馆的立馆之本。如何充分利用馆藏资源满足市民阅读求知的愿望,一直是深圳图书馆不断完善服务的驱动力。1986年开馆伊始,深圳图书馆率先实行“免证进馆、全开架服务”的管理模式。2006年7月新馆开放,深圳图书馆又提出“开放、平等、免费”的办馆理念,拉开了全国公共文化场所全面免费的大幕。

  深圳图书馆借助“文化+科技”的管理服务体系,在全国率先采用DILAS(数字图书馆应用平台)系统和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全面推行自助服务和智能化服务,在国内图书馆界第一个走上了信息化道路,引领着全国图书馆业务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

  图书馆学专家、中山大学教授谭祥金曾这样评价:“深圳图书馆对图书馆事业、对人们的最大贡献,就是一直在公共图书馆界引领潮流。深圳图书馆30年走过的路是一条成功之路。”

  1986年开馆时,深圳图书馆就全面采用自行研制的“实时计算机光笔流通管理系统”,实现了文献流通的高效化。2009年10月,深圳图书馆自主研发的创新高科技产品“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获得国家第三届“文化创新奖”,并列入首批国家文化创新工程。该系统是一种新型的图书馆发展模式和图书服务系统,被称为“第三代图书馆”。目前,深圳已有240台自助图书馆投入使用,覆盖了全市99%的行政街道,填补了公共文化服务空白区域,深受市民欢迎。

  深圳图书馆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实现了“全城一个图书馆”,形成了集传统图书馆、自助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为一体的综合性图书馆服务网络平台。全市227家公共图书馆及240台自助图书馆实现无差别的统一服务。通过移动互联网,深圳图书馆为市民打造随身的“口袋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指尖上的阅读便利,实现了图书馆服务“24小时不打烊”。

  【“文化新馆”拓展服务】

  图书馆是人类文明记忆的宝库,传承着人类文明的基因密码。对于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而言,图书馆在积淀城市文化、延续城市文脉、提升文化深度、增厚文化底蕴方面,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1956年的《宝安农民报》、1962年《新安县志》的影印本、1981年《深圳特区报》的试刊第一期、1988年《深圳青年》创刊号等,深圳图书馆通过特色馆藏记录着深圳城市文化发展中的点点滴滴。

  近年来,深圳图书馆在“服务立馆、技术强馆”理念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文化新馆”理念,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作为“第三文化空间”的价值,依托馆舍对原有空间不断改造升级,倾力打造了南书房、讲读厅、爱来吧、捐赠交换中心、创客空间、艺术设计区、世界文化区等12大特色文化空间,拓展和延伸图书馆的服务领域,增添人性化、多元化的阅读体验与交流,满足市民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文化需求。

  现在读者还可以参加各种高品质的文化活动。依托“第三文化空间”,深圳图书馆形成了传统文化、学术文化、经典阅读、艺术阅读、数字阅读、未成年人阅读、银发阅读、公益法律、公益培训等12类系列活动,年举办活动千余场次,塑造了“深圳学人·南书房夜话”等多个具有深圳特色和广泛影响力的阅读活动品牌。

  深圳图书馆还与市社科联、市委讲师团共同建立“深圳学派”文献专区。目前,累计搜集整理本土专家学者文献1000余种、2000余册,并已启动建设“深圳学派专题文献数据库”和“深圳学派公共记忆库”两个特色数据库。深圳图书馆计划通过这一系列的努力,用深圳人写的书搭建一座“深圳书房”,构筑深圳的文化记忆。

深圳迎来学术嘉年华(文化创新2020)
深圳图书馆:树立一座“文化灯塔”
责编:赵鹏飞 邮箱:hwbj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