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墨尔本,蓝天白云,绿树掩映,四位打扮入时、妆容精致的华人女性,踩着美丽的高跟鞋,用语言与丰富的生活细节,展示着她们移民异乡的故事。镜头前的她们自信优雅,故事的推进自然流畅。这是一部名为《陈静日记:那段纠结的移民梦》的纪实片,近日它一登陆优酷,点击量就达数十万。
片子的导演叫陈静。她的另一个身份是澳大利亚澳洲Asipac集团董事局副主席。
“任性”的纪实片之梦
“刚到澳大利亚时,这个念头就在我心里,从未泯灭过。”和记者聊起如何想到拍摄纪实片,陈静神情认真地说,这个想法26年前就有了,源自自己的一份文化情结。
早在2000年,陈静就曾自掏腰包,花费6年时间,拍摄制作20集纪实片《陈静日记:澳洲新移民的故事》,将镜头对准20世纪90年代前后赴澳移民的华人群体。“我自己就是那一代人,当初我们一个口袋揣着梦想,另一个口袋揣着借条来到这里,一下飞机就得打工挣钱。”陈静感慨。
而16年之后,身边的华人移民已经悄然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以投资移民的方式来到澳大利亚。“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第一批以有钱人身份移民国外的华人。他们一个口袋揣着梦想,另一个口袋揣着钞票,一下飞机就是买房置地当老板。”这又一次激发起陈静用影像记录故事的冲动,也让她再次执起导筒。
镜头前,主人公们讲述着自己在异乡闯荡的酸甜苦辣;镜头后,陈静经历的是旁人无从知晓的艰辛。
拍摄第一部《陈静日记》时,团队最初只有五六个人,陈静既是制片人、编导,又是主持人、讲解。“那时,一天起码工作十几个小时。”陈静回忆,那会儿最享受的时光是外出拍摄采访回来,坐在电脑前看成千上万的素材。
而到了拍摄第二部,虽然团队规模大了,经验丰富了,但是由于选择的主人公都是富商的太太,如何找到合适的拍摄对象、怎样呈现有血有肉的真实故事又成了让陈静头疼的问题。为此,她没少花费精力。
“很多人都说拍纪实片赚不到钱,甚至还有同行形容拍纪实片的人就是半个疯子。”经商多年,陈静当然也知道,拍摄纪实片是一桩“赔本买卖”,收入与自己前后投入的500多万元成本完全没法相提并论。可是她从未有过放弃或动摇的念头。“赚了钱总要花,有人喜欢买名牌,有人喜欢去旅游,而我觉得把钱拿来拍片更有意义。”陈静笑着说,自己就是这样“任性”地“以商养文”。
如今,第一部《陈静日记》已被澳大利亚国立图书馆及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收藏。“在一些澳大利亚学生学习中文的课堂上,还会把我的片子作为补充材料播放,以此展现中西文化的不同。”陈静自豪地说,虽然不易,但是这些努力所得的收获让她欣慰而高兴。
一副手套敲开大门
“我希望记录华人移民的历史,也让大家知道,只要愿意拼搏,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陈静说,这是自己拍摄纪实片的初衷。其实,翻开她自己的日记,纪实片中讲述的那些故事,同样是她曾经经历的人生轨迹。
1990年,抱着“想去看看世界”的简单想法,陈静投身当时火热的“出国潮”,前往澳大利亚墨尔本留学。获得传媒方向的硕士学位之后,为了生存立足,她进入当地一家进出口贸易公司,负责联系对接海外的中文市场。
“就是在那里,我学会了怎么做国际贸易。”如何报关、怎样买保险、去哪儿找船运……有心的陈静在工作期间摸清了进出口贸易的一系列流程,由此敲开了独立经商的大门。
“我们浙江人总是有一种想做老板的干劲。”陈静笑着说。她第一次“做老板”是生产销售袋鼠皮高尔夫手套。“用袋鼠皮做高尔夫手套,这还是我发明的呢。”说起自己的“发家”,陈静不无骄傲。
在澳大利亚生活一段时间之后,陈静敏锐地发现,那里的人们喜爱打高尔夫球,而在打球时都需要戴上手套。“之前的手套多是用羊皮制作的,打几次就不行了,我就想为什么不试试用柔软的袋鼠皮来制作?”
想到就干。于是,陈静将袋鼠皮生皮带回家乡浙江,找到当地的工厂鞣制加工,制作出来的高尔夫手套又软又牢,十分好用。带着找到商机的兴奋,陈静赶紧加快步伐,在中国租厂房、创办加工厂,在澳大利亚登广告、打开销售市场,新颖优质的产品很快赢得青睐。
“当时每年能生产上万副手套,后来还出售到日本、欧洲等地。”陈静的思路也随之越发开阔,袋鼠皮制的皮包、皮鞋,她的产品种类越来越丰富,生意越做越大。
几年之后,瞅准澳大利亚人工成本高、产品依赖进口的发展趋势,陈静再一次大手笔买地建造仓库,在仓储行业又掘得一大桶金。此后,商业地产、金融证券、矿业资源、健康科技……陈静的事业版图不断扩大。
“我总是善于观察,找到了机会,并且很快付诸行动。”聊起自己经商的成功经验,陈静想了想,露出一个干练的笑容,“可能还是浙江人这份骨子里的基因吧。”
而如今,陈静当年生产的袋鼠皮高尔夫手套陈列在浙江杭州的浙商博物馆,向更多人讲述着这位浙江籍女华商凭借敏锐的商业头脑和强大的行动力,在海外创业的精彩故事。
要行动不要抱怨
拍摄纪实片,打造商业王国,外表柔弱的陈静在异国他乡将事业经营得风生水起。
“很多时候,成功不是因为一个人多么聪明,而在于她多么执著,是否肯为梦想去努力奋斗。”陈静说,在她的人生辞典里,没有“抱怨”,只有“行动”和“坚持”。
就像当年,决定要做袋鼠皮高尔夫手套后,找原材料、租借厂房、谈合作、做销售……很长一段时间里,陈静一人揽下所有工作。“我丈夫也是经商的,但这些事全是我自己独当一面。”
为了找到袋鼠皮生皮供应商,陈静在网络上一家一家地查找联系电话,预约时间面谈合作。因为产品是在中国生产之后返销澳大利亚,于是她必须一年往返两国多次,成为不折不扣的“空中飞人”。
“很多人总会觉得我有很多坎坷的经历,但是我自己从来没觉得有什么坎坷的。我一直认为,在生活中碰到困难是很正常的事,正因为有了困难,我像跨栏一样一步一步跨过去,才能成长,才能到达前面的目的地。”说这话时,陈静的脸上露出一抹自信的笑容。
正如第二部《陈静日记》所聚焦的,华人女性要想在海外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总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对此,陈静选择坦然面对,迎刃而上。
“做事时,我从来不会去想男女性别之差,因为商场是不可能用女人的眼泪赚取的。而在生活中,我就是一个女人的样子,不希望成为‘女汉子’或‘女强人’。”工作时敢闯敢拼,生活中优雅美丽,陈静在不同的角色之间切换自如。
如今,陈静不仅拥有一份成功的事业,还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她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刚刚大学毕业的女儿阿黛尔更是她的事业搭档,担任了第二部《陈静日记》的制片人。当被问到是否希望成为女儿的榜样,陈静笑着摇了摇头说:“没有想过,因为她是一个独立的人。”
但是有一些东西,陈静仍然希望交给女儿这些在澳大利亚土生土长的“华二代”,那就是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承以及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责任。“接下来,我想做海外华人的影像记录者,专门拍摄一些海外华人的纪录片,我也希望吸纳培养更多的‘80后’、‘90后’,和我一起来做这件事。”陈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