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12月15日 星期四

福建泉港区
以人为本产城联动 打造转型升级新样本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2月15日   第 07 版)

  泉港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肖厝港码头

  联合石化厂区夜景

  泉港会议中心

  日前,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支持各地开展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的通知》,确定了全国首批58个产城融合示范区,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榜上有名,并确定泉港产城融合示范区主要任务是探索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发展新模式,促进产业、城市、人口深度融合。

  泉港区是泉州市唯一入选的县区,近年来,泉港区以争创产城融合示范区为契机,不断推进城乡建设,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12平方公里,全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9%,78个城建项目完成年度投资29.5亿元,城市规模量质并举,城市管理提档升级,基础配套日臻完善。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石化产业基地和海峡西岸石化产业先导区,推动泉州北翼地区成为海丝石化先行区、产城融合示范区,这是今后五年泉港发展的目标。产业兴、城市美、百姓富,这是泉港区的发展愿景。

  

  以产兴城、以城促产

  在泉港区委、区政府的带领下,两年来,泉港实施“135”计划,按照“一年出亮点”(2014年)、“三年见成效”(2014年—2016年)、“五年大变样”(2014年—2018年)发展思路,大力推进产城融合,亮点纷呈。

  产业聚集发展,是产城融合的基础。秉持“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理念,泉港石化主导产业风生水起,2015年实现石化产值672亿元。

  为进一步提升石化基地综合竞争力,打造先导先行的“石化产业生态圈”,成为省内龙头、国内领先、海丝先行的石化产业高地,泉港区党委、政府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以创新驱动为动力,重点打造石化的产业链、物流贸易链、科技链、循环链,推动“产业链延长”迈向“价值链延长”。

  除此之外,泉港区还积极构建以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泉港校区、福建师范大学泉港石化研究院、国家阀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福建石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 “两院两中心”为核心的公用配套支撑体系,连续四年跻身中国化工园区前11强,成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成长为当前福建公用配套最齐全、物流条件最优越、产业生态最成熟的石化基地。

  该区产业集群从“单一主导”向“多元支撑”迈进。食品饮料、纺织鞋服率先突破百亿产值,近五年累计完成港口吞吐量1.77亿吨、年均增长14.9%,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52%。

  在石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泉港区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形象和品位不断提升。泉港立足泉州北翼新城定位,启动土地利用、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海洋开发、生态环境等“多规合一”,推进湄洲湾石化基地发展规划修编,进一步完善城市专项规划、片区控规和村庄规划,理顺空间布局,统筹资源配置,实现各类规划协调统一、无缝衔接。

  不仅如此,泉港实施“东拓南进、沿湾向海”战略,形成“四星拱月”的城乡发展格局。重点实施“八类城建工程”,加快滨海新区建设、“城中村”改造,加快前黄、涂岭市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和界山区级小城镇综合改革,打造形成一批山水田园型、水乡渔村型、传统风情型、城乡一体型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基本完成石结构房屋改造,加快建设交通大动脉,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城市公园和乡村休闲公园,推进“三边三节点”景观整治等。此外,泉港加强城市管理,实施“两违”综合执法、城乡环卫工作、市容市貌整治、市政设施维护、城乡安全饮水、城乡公交客运等6个方面的全覆盖。

  “产、城、人”深融合

  产城融合,解决的是“人进城、建好城、管好城”的问题,以实现“产、城、人”融合发展。

  既要产业兴,又要城市美、百姓富,这是全省石化产业龙头基地泉港区的发展愿景。多年来,该区突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主题,不断推动产城融合,区域发展步入快车道,成为全市最具活力、最有潜力的增长区域。城乡也一天天变美变靓,成为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美好家园样板。

  以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为蓝图,泉港着力提升城市的中心规模、整体形象和建设水准,通过实施城市组团开发、城镇片区改造、主干道建设和改造升级、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石结构房屋改造等一系列举措,基本形成12平方公里城市东南部生活区,城镇化率从2010年的40.8%提升到2015年的50.9%,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近年来,泉港区累计投入50多亿元,构筑交通、市政、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2.5平方公里城市核心区的品质形象明显提升,新建成锦绣公园、植物园、文化中心、总部经济区等一批城建精品,使泉港群众的休闲健身有了更多的选择。

  位于泉港城市核心区的锦绣公园,占地520亩,葫芦形人工湖、音乐喷泉、绿地景观、雕塑小品、休闲栈道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昔日的盐碱地成为群众休闲健身的首选和文化地标,前来的人们络绎不绝。

  该区在打造城建精品、提升城市品位的同时,人居环境得到持续改善。53个宜居建设项目完成投资7.5亿元,森林覆盖率达40.8%,开展城区道路绿化提升工程和防洪排涝整治,新增绿化面积204万平方米。

  泉港以开展“两违”综合治理和“百日攻坚”行动为契机,带动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2015年该区依法拆除违法建筑48万平方米,率先创建“无违建区”,有效遏制辖区“两违”歪风。

  此外,该区还开展市容市貌、交通违法、文明施工、环境卫生等专项整治,精细化管理市容环境卫生,加大对“六乱四摊”和违规户外广告整治力度,推进“数字城管”平台运行,覆盖城区8平方公里,严格管控渣土车运输,城市整体生活环境明显改善,顺利通过全省文明城区测评。

  为改善群众居住条件,该区在物业管理、建筑施工等方面树立行业标杆,定期开展物业小区安全检查,制定《建筑施工行业开展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三年行动工作方案》,督促各企业开展标准化建设提升工作,建设工程安全文明标准化管理水平有效提升。

  以人为本,为民造城

  在“人”这一方面,泉港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为民造城,把普惠共享作为最高的民生追求,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不断推动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社会治理取得新进步,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极力打造一条百姓富的和谐小康之路。

  重点实施的城区扩容、特色城镇、美丽乡村、石头房改造、路网畅通、管网提升、绿网建设、景观提升等八项工程,件件工程关乎民生。其中,城区扩容方面,该区先后完成滨海新区、岩山片区等规划编制,10条城市主干道、2个安置区、5个城市公园在加快推进,锦绣公园、文化中心已经投入使用,总部经济区8幢楼宇完成主体建设,城市核心区展现新形象。

  路网畅通、管网提升等工程上,该区推动市政道路、路灯照明、地下管网、公交客运向农村延伸,全年共有62个小城镇项目、124个美丽乡村项目完成投资20.2亿元,石结构房屋改造117万平方米。

  绿网建设工程上,积极争创省级生态区,开展矿山整治复绿,完成造林绿化2750亩,改造提升绿化通道70公里,7个镇(街道)全部获得国家级生态镇命名;环保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建有空气自动监测站4个,全面完成30个节能减排项目。

  在“基本民生”方面,泉港以社会保障扩面织密“基本民生”,全力打造全民保医、全民就业、全民安居、全民养老、全民小康“五个全民”,健全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突出做好失地失海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工作,推进拆迁安置区建设,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构建普惠型社会保障体系;以社会事业提质打造“质量民生”,致力推进文明、教育、卫计、文体、福利5个方面的提质,实施“名师名校长”与“名医名科名院”工程,打响闽台“三同文化”交流、北管音乐、山腰戏曲、福船等特色品牌,健全完善社会救助统筹联动、“救急难”、社区便民服务等机制,切实满足群众对优质公共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以社会治理创新构建“和谐民生”,重点构建社会治安防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公共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普法宣传教育、法律援助五项机制,实施“依法治区”战略,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

  蓝图已铺就,实干出实绩。按照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到2020年,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要显著提升,经济增长速度快于所在地区总体水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明显快于所在地区平均水平,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将示范区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产业和城市深度融合、城乡环境优美、居民生活更加殷实安康的新型城区。

  按照要求,泉港入选示范区后,将通过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发展道路,为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融合发展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贾冬梅)

福建泉港区
以人为本产城联动 打造转型升级新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