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12月13日 星期二

废品化艺术,妙手可回春

杨 颖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2月13日   第 12 版)

  旧钥匙做的酒杯

  废品做的艺术马

  女孩和环保艺术品

  废弃品可以成为艺术品?弯的金属线、酒瓶盖,或者旧的香烟盒子……换个有趣的视角,不正是舞蹈的鱼、昂然的雄鸡,或者鼓翼的鸽子吗?不要担心你的想象力是否有些漫无边际,你或许正和某位艺术大师不谋而合。

  上世纪50年代,西班牙著名油画家、雕塑家毕加索用一个废弃的自行车座和把手,完成了简洁而逼真的《牛头》之作,成为现成品艺术流派的先驱。那些看似无用的废弃品,经过艺术灵魂的浇灌,注入鲜活的思想气息,便摇身一变成了生机勃勃的作品。

  于是,旧靴子里长出了玫瑰花,瓶盖上浮现了人像画,废报纸折叠成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妙手之下,那些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废弃物,又迎来了它们的春天。

  将浪费雕刻成浪漫

  戴着黑色棒球帽的小伙儿,有一天如获至宝地发现了一块废弃的石膏板。在这块略显肮脏的石膏板上,他仿佛看到了心中酝酿已久的佛像,体态轻盈,身姿婀娜。

  他抱回石膏板,郑重地拿起画笔。日复一日,他慢慢勾勒出雍容丰圆的脸庞,轻轻梳理出薄如蝉翼的罗衫、迎风舒卷的衣带,再用异常专注的目光洗去佛像上的尘埃……

  眉清目韬,发髻如云,仿佛能听见环佩轻响。“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废弃的石膏板不知何时飞入了敦煌壁上的菩萨。

  他是毕业于雕塑专业的庄丛源,迈出校门后却迟迟没能找到施展的一方天地。缺乏经济条件而又热爱艺术的他,在路过废品回收站时停住了脚步。眼前,不正是堆积如山的,被废弃的“艺术品”吗?

  “世界上没有纯粹的垃圾,只有尚未被利用的资源”。他这样说。工作室不远处就是回收站,不仅有废旧木头,废铁等基础原料,还有一些有形状的工业材料。众人眼中的废弃物,在充满艺术灵感的双眼里,都宛若珍宝。只要经过创意设计、回炉重造,废钢也能“长”成变形金刚的左膀右臂。

  不着笔墨的“中国山水”

  干枯的树枝、废弃的麻绳、陈旧的报纸……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废弃物,经过徐冰的修剪、拼贴,配以出神入化的光线,在磨砂玻璃光箱内化成了眉黛远山、浅滩松岸。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在当代艺术中再一次复活,依然秀润淡雅,山水起伏。

  这幅由废弃物“画”成的名画,仿佛少了那份遥不可及的神秘,多了一份平易近人。它并非来自灵动得寻不见踪迹的笔端,而来自我们身边触手可及的枯败一隅。

  《富春山居图》是徐冰“背后的故事”系列中的一幅,名字启示人们去看藏在画背后的废弃物,那才是他创作的灵魂所在。徐冰说:“我这么多年的创作,其实都在尝试怎么样把我们的传统文化里面好的东西激活。”用自然的废弃物创作中国山水画,正是将自然真正融入画卷,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了现代生活。

  铁丝网里的彩虹

  一幅名叫《彩虹》的装置艺术作品,走进了巴黎的展厅。墙上切割出如同囚笼的铁丝网,屋里放着一张白色的长脚桌,上面摆着各式各样的“色彩”:浅紫的热水壶、深紫的水盆、黑白的水杯、大红的拖鞋、粉色的洗洁精瓶、深蓝的水瓶……它们紧紧挨着,错落有致,远看竟是一道状如城市截面、色彩渐变的“彩虹”。

  李景湖就是用这些沾满生活气息的、随处可拾的废旧物品,表达出了他对现代生活的思考。在他看来,现代人早已脱离不开物质盘根错节而成的大网,早已离不开绝望而庞大的平庸的土壤。但就像那蹁跹起舞的色彩之虹一般,希望和生趣,会因创意思维而生,因爱美之眼而现。

  “这些物品来自我周围平凡的、底层的工人和农民,当我将这些物品集成一道‘彩虹’的时候,我意识到,即使是生活最困苦的人,心中也保有对美的追寻。”他用废弃的生活边角料提示人们,在物质的囚室里,依然不要放弃寻觅精神自由的希望。

  艺术来源于生活,或许思维和态度就是跨在废品和艺术品之间的那道彩虹桥。

  废品艺术,是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时盛开的花朵,赞誉着工业文明丰硕耀眼的成果,同时也警戒我们,文明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那些被我们遗忘的角落,正默默滋长着污染和浪费的病芽,等待着我们伸出一双双巧手,将它们接回细水长流的日常生活。

让环保同艺术联袂
环保艺术:当代艺术的另一极
废品化艺术,妙手可回春
责编:杨一枫 邮箱:yangyifeng518@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