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12月13日 星期二

让环保同艺术联袂

崔 谦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2月13日   第 12 版)

  废旧纸筒做的艺术品

  废旧轮胎做的花篮

  2016年11月12日,一场以“生活没有垃圾,有爱的生活,有趣的城市”为主题的“城市环保艺术展”在上海开幕。在展会上,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废弃物变成了超乎想象的艺术作品:人们既可以看到用废旧油桶制作的沙发和小茶几、用废弃电路板拼接成的世界地图,又可以看到用枯枝落叶装扮的充满田园特色的农家小院、用枯萎的莲花制作的精美装饰,还可以看到以黄色塑料袋为叶的“大树”。这些展品以精巧的外观吸引着前来参观的游客,也让人们为其巧妙的设计和超凡的创意而深深折服,更加唤起了大家内心中加强废物利用、减轻城市负担的意识。而这一切,正是环保艺术用其自身的独特魅力所带来的。

  

  环保理念的全新展现

  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工业化带给了人们更加便利的生活,却带给了环境更加沉重的负担。在这样的背景下,将艺术构思和环保理念相结合,就成为了艺术家们所关注的重点。他们开始用艺术创作关注环境问题,在现代艺术开放思维的基础上,对现实生活中的废弃材料进行利用和加工,将其艺术性地改造成现实中的各种形象或者艺术构想。这一方面赋予了这些废弃物以“新生”,让它们重获了全新了审美价值;另一方面,也让废弃物成为了表达对于环境的关注和爱护的载体。环保艺术,也就由此诞生了。

  世界著名的艺术大师杜尚、毕加索都曾经对废弃物品进行过艺术加工,将其变身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而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环保艺术的风潮宛如一阵春风,吹进了世界的东方,在中国,同样有很多当代艺术家们为之而受到启发,创造出了许多精美的艺术品。

  纵观各种创意十足,充满奇思妙想的环保艺术品,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的独特不仅在于本身的艺术性,更在于其内部具备的环保理念这一精神内核。这些艺术作品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欣赏者来说,它更像是一种美育教育,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培养废物利用的意识,让我们逐渐在内心中树立起环境保护的观念。由此可见,环保艺术的主张无疑体现着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而经过艺术家们和无数为之感染的人的努力,这种“变废为宝”的举措,已成为了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

  打开网页或者微博,输入“废物利用”,便可搜到各式各样来自普通人的巧妙创意,一件件精美实用的物品都在传递着灵巧的创意和实用的价值。青岛胶州的一个社区活动中心里,举行了一场以废品利用为主题的活动。活动中,住户小颜带来的一个南瓜抱枕格外引人关注,又大又软的抱枕和商店里买的别无二致。仔细一问才知道,原来这是用废旧毛线、旧衣物、八角帽做成的,不禁让人大呼惊奇。小颜一边展示,也不忘向一旁驻足的居民分享自己的体验,“原先我总会把家里这些用过的东西直接扔掉或者拿到废品收购站去,后来我偶然在网上看了几个用旧物制作手工的视频,受他们启发,我也开始学着做了。当最终完成的时候,收获最大的就是充实和快乐。”而近年来环保艺术在国内的风靡显然也引起了政府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环保艺术品展演、环保艺术进校园、废物利用设计大赛,甚至城市中通过利用废物设计的景观工程都体现着环保部门的鼓励与支持。可以看到,环保艺术这颗种子正在生根发芽,我们的家园也因为它的装点,而变得更加美丽。

  用奇思妙想变废为宝

  艺术是美好的,它不仅能以其独特的影响力将艺术家们内心中的想法无限地放大,更能用美的力量触碰人们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而这也正是艺术家们想要借助艺术,呼吁人们关注自己生存家园的原因。

  在艺术家们的眼中看来,世间万物都是有灵性、有它们自身的美学价值的。而环保艺术因其独特的美让人们颠覆了对于“废物”的看法,当这些在日常生活中被人所轻视甚至厌恶的东西换了一番面貌之后,再次回到人们面前,它们给人带来的,首先是巨大的心灵震撼。在山西太原,一座废弃的厂房成为了艺术家们进行艺术创造的舞台,昔日厂房中已然生锈落尘的机器、钢管、配件这些工业废弃物经过艺术家们的巧手和匠心,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它们或是冲地入云的巨龙、或是遍布人体的经络,亦或是一座现代文明的城市。在他们的手中,冰冷的钢铁被赋予了第二次生命,变得更加鲜活、可感。而当我们面对这些艺术品的时候,也会陷入深深的思考:我们究竟应该以何种姿态看待垃圾?如何能换一个视角,让它们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呢?

  和一般的艺术作品相比,环保艺术其更加独特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终极意义并不仅仅停留于艺术本身,其最终指向的是要让人们对生活进行一种全新的尝试,进而让生活发生改变。正是在这些或优美或壮美的环保艺术品的感召下,产品的设计者们开始转化自己的设计思路,尽可能地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循环使用,让它们再一次实现自己的价值,最大程度地实现“变废为宝”。而普通人也逐渐地可以换一种姿态面对自己制造出的垃圾,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培养自己的回收意识,减少废弃物的制造,减轻环境的压力。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艺术家们的努力,是对“艺术即生活”这句话真正的诠释。

  飞入寻常百姓家

  最初,当环保艺术漂洋过海进入中国时,影响力还很微弱;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昔日的舶来品如今已落地生根,在中国的艺术园地里盛放,吸引着更多人的目光。如今,它早已不再只是艺术殿堂里的座上嘉宾,开始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了寻常百姓身边的常客。一件件精美的环保艺术品,宛如灿烂的群星,将生活点缀得更加多姿多彩。

  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人们开始将环保艺术带进自己的生活,让普通的日常生活更多一些艺术气息,更多一分美的享受。他们让饮料瓶、纸箱、旧报纸、废铁甚至是鸡蛋壳摇身一变成为令人称奇的艺术品。上海杨浦画院画师朱惠广家里,就摆放着这样许许多多的宝贝。在他的手中,橘子皮可以变成栩栩如生的龙虾;广告纸可以变成一盘可口的点心;塑料泡沫可以化身成一只天鹅,精美的工艺不禁让人赞叹老人技艺的精湛。对老人来说,他的这些作品创造既能陶冶性情,亦可节约资源,让自己乐在其中。

  环保艺术改变的,不仅仅是生活。当环保艺术遇上孩子们好奇的眼睛,也会擦出绚烂的火花。在福建石狮市的一座幼儿园里,孩子们用心灵和爱去感受着纸杯、蛋糕盘、牙签、旧报纸这些生活中被人忽视的废弃物,给它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创造出了许多美丽的装饰和精美的工艺品。一个孩子用牙签和旧报纸当作骨头,旁边贴上一双一次性筷子,让自己和身边的小朋友们都一目了然地明白了“光盘行动”的道理。对孩子们来说,环保艺术更像是一种美的教育,这些凝聚着童真和童趣的艺术品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更以美的精神力量,无声无息地触动着孩子们的心灵,将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种子种在心里。

  (本版图片为网络资料图片)

让环保同艺术联袂
环保艺术:当代艺术的另一极
废品化艺术,妙手可回春
责编:杨一枫 邮箱:yangyifeng518@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