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12月13日 星期二

江南(Jeanne Riether):

抚愈童心不分国界(外国专家的中国故事系列(四))

本报记者 宦 佳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2月13日   第 07 版)

  图为江南(左三)与志愿者们在一起。
  资料图片

  “生命只有一次。因此,任何我能做到的,能对人类有益的事情,我现在就要立刻去做。我不会推迟或忽视它,因为生命不会再重来。”

  这是天津华夏未来公益国际项目顾问、抚愈童心国际志愿者工程主任、美籍心理教育专家江南女士在接受采访时不断强调的一句话。虽然头衔有些多,但她用一贯的温和笑容简洁而有力地说,“我人生的核心是公益工作。”她将这个“核心”在中国践行了二十多年。

  走进灾区:心理教学辅导手册获关注

  江南这个名字最初被中国媒体关注还是在2008年“5·12”地震之后。

  江南原名Jeanne Riether,是一位美国作家和编辑,因为深爱亚洲文化,曾在中亚、东南亚参与青少年心理咨询和儿童帮助计划多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江南与好友雨果和安娜一起编写了《抚愈童心——灾后心理健康实用教学册》,并无偿地对灾区儿童进行心理情感恢复工作,这就是“抚愈童心”项目的起源。

  “那时我们思考的是,我们究竟能做些什么,为这些孩子带来一些真正的、长期的改变。”江南对记者说,她想得最多的是“孩子的心灵那么脆弱,经历了这么大的心灵创伤,如果没有人帮助他们进行心理治疗,那孩子们的一生就毁了。”然而,她也发现,尽管当地聚集了大量的医生和志愿者,以及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但是人们对于儿童的精神创伤上的关怀仍显得不足。

  于是,江南决定和友人通过这本灾后心理教学辅导手册,通过培训所有的灾区教师心理疏导的技能,来达到帮助灾区所有儿童的目的。

  “精神受创后的孩子需要成年人帮助他们明白,虽然一些事情发生了变化,但有很多他们生命中的事情仍然‘没有改变’,他们有权利表达自己内心的恐惧和害怕,同时也需要通过对这些没有改变的事情的确认来获得安全感,恢复对于生活的信心和希望。”江南说。

  而在江南看来,这种精神上的“治疗”可以通过手工制作、填鸭涂色、玩偶表演及讲故事等方式让孩子们获得。

  江南和友人的努力没有白费。2008年末,在黑龙江省教育出版社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捐助下,2万余册《抚愈童心——灾后心理健康实用教学册》全部赠送给了四川地震灾区;免费发放的关于疾病治愈的教学材料已经得到了教育部的认可;她们在官网上提供免费下载的资源也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际红十字会以及18个国家的独立项目采用。

  携手医院:儿童心理疏导服务受欢迎

  如今,江南的培训课程已经在很多中国城市留下了“足迹”。抚愈童心志愿者工程也成为一项由天津华夏未来少儿艺术中心资助的志愿者项目。

  “人们总是会在生命中经历种种创伤。”江南认真地说,对于儿童而言,获取从创伤中恢复健康心理状态的能力至关重要。但是对于很多志愿者而言,尽管希望能够帮助遭受挫折和痛苦的儿童,却缺乏系统的培训。

  这也是她选择和高校合作的原因。“我们也会和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进行合作,通过开设课程项目的方式,培训大学生志愿者如何进行儿童精神创伤抚愈的工作。”江南兴奋地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着她微信上的照片,“我们的课程非常受欢迎。”她有些骄傲地笑起来。

  现在,江南几乎每周末都会带着学生来到天津肿瘤医院的儿童病房。这里是她们工作的“一线”。

  “每周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时候就是在天津肿瘤医院去和志愿者们一起进行抚愈童心工作的时候。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工作,让他们能够转变一些消极的想法,能更加乐观和积极,认为自己是个战士、是个英雄,这样的精神状态也有助于他们战胜病魔。”江南对记者说。

  由于其在儿童公益事业方面的卓越贡献,江南荣获了2016年海河友谊贡献奖。“海河友谊贡献奖”是天津市政府授予在津工作外国专家的最高荣誉。

  走向未来:中国慈善理念进步大

  对于江南来说,中国既是她工作了20多年的地方,也是她毫无争议的“第二故乡”。

  当问起她何时第一次来中国,江南罕见地发愁起来,思索了许久,告诉记者一个果然十分令人惊讶的答案。

  “我想那大概是1986年了。”她笑着说,太久了她已然不记得具体的日子。但那时她还是一名在尼泊尔工作的无国界志愿者,偶然的机会去了拉萨,随后又去了成都、昆明等西部的城市。一圈走下来,当时她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到中国生活。

  在那之后10年,她才真正地来到中国长期生活,继续从事自己生命的核心——公益工作。

  “我已经来中国生活了20年,不过到现在仍然觉得自己在不断地学到新的东西。中国的发展很快,仿佛每5年就是一个新的国家。变化在这里发生得太多太快了。”对于江南来说,她最关注的就是中国慈善事业的进展,对于慈善法的出台、慈善日的设立等新的变化,她说起来如数家珍。

  “公益慈善事业在中国有着非常快的进步。我感到最幸运的就是现在中国慈善观念的改变。人们已经不再质疑所谓的公益志愿工作究竟有什么意义,而且也都非常热切地希望做些什么。”

  这离不开中国公益志愿者们的努力,同样离不开许多个江南这样的国际公益工作者们认真而无私的贡献。

TPP黄了,日本又搭“新炉灶”(环球热点)
《全球环境展望亚太区域评估》发布(简讯)
数字天下
全球掀起量子技术“研究热”
抚愈童心不分国界(外国专家的中国故事系列(四))
责编:严 瑜 邮箱:guoji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