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12月09日 星期五

网友评聂树斌案平反:

依法治国的重要一步(七日沸点)

本报记者 陈振凯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2月09日   第 09 版)

  图为聂树斌母亲张焕枝听取判决结果。

  最高法再审改判:聂树斌无罪!!!

  12月2日上午,人民日报法人微博的一条微博,开头第一句用了三个感叹号,足见此事的份量和冲击力。当天,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对原审被告人聂树斌故意杀人、强奸妇女再审案公开宣判,宣告撤销原审判决,改判聂树斌无罪。

  该微博当天发起话题#改判聂树斌无罪#,至7日晚,这一话题阅读量达5137.5万。就同一事件,另一微博账号发起的话题#聂树斌案再审#,7日晚阅读量达1.6亿。此外#聂树斌案#等大量相关话题,无不备受关注。

  聂树斌案,这起被舆论关注争议了多年的标志性案件,终于沉冤得雪。“聂树斌无罪!父亲号啕大哭:儿子你可以瞑目了”,这一简洁的信息表述,迅即传播网络。一周来,聂案平反持续成为网络沸点。网民评价,这是“法治国家的严谨一步”。专家认为,最高法再审判决书不回避问题,细致回应聂树斌家属及律师的质疑,是努力追求司法公正的体现。

  历时22年:聂案昭雪

  聂树斌案是一起历时22年且重大疑难复杂的案件。22年以来,多少人命运被改变,多少人在暗中角力?

  1994年8月5日下午,河北石家庄市孔寨,一片玉米地发生了一起凶案,当地液压件厂技术科的女描图员康某某下班途中被害。警方宣布,怀疑时年20岁、河北省鹿泉县人聂树斌有作案嫌疑。一年后,1995年4月25日,聂树斌因故意杀人、强奸妇女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同年4月27日被执行死刑。

  又10年后,另案被告人王书金自认系聂案真凶。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引发社会关注。此后,社会公众对如何处理聂树斌案十分关注,聂树斌案再审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启动并进行的。

  2014年12月,根据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请求,最高人民法院指令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复查本案。今年6月最高法决定提审该案,12月2日聂树斌最终沉冤昭雪。

  听到这个消息,聂树斌的父亲和姐姐抱头痛哭。此时,聂树斌已死21年。

  舆论普遍认为,聂树斌案再审改判还了聂树斌及其家人一个公道,最终实现了个案正义。再审改判聂树斌无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抚慰聂树斌家属的伤痛。作为司法人员,一定要牢记错杀的沉痛教训,始终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确保悲剧不再重演,法治不再蒙羞,正义不再迟到。

  对最高法改判聂树斌无罪,河北高院迅即表态:坚决服从并执行最高法院的再审判决,将根据聂树斌父母提出的国家赔偿申请,及时启动国家赔偿程序,并汲取此案的深刻教训,就是否存在违法审判问题及时展开调查。

  当天,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发“人民微评”指出,最好的反思是不制造冤案——冤杀时仅21岁,而洗冤耗时21年!不怕正义迟到,就怕正义迟迟不到,沉冤已昭雪,可惜人死不能复生!实现个案正义,可欣慰却不足于欣喜。别再用生命检测荒谬,惟有悲剧不再重演,法治不再蒙羞,正义不再迟到,才是最好的反思、最彻底的源头防范。

  网络关注:载入史册

  本报旗下微信公号侠客岛以《聂树斌与呼格案:惊人的相似,同样的令人深思》为题,关注聂案平反。文章从聂母感受切入,道尽其间曲折——“21年之后的今天,聂树斌被宣告无罪。我们想从聂的母亲、72岁的张焕枝讲起。”

  文章指出,这些年,我们已经见过很多冤案。聂树斌案、呼格案、赵作海案、佘祥林案、浙江张氏叔侄案、孙万刚案……一起起冤案被复查,被平反,激发了社会对司法运作弊端的了解,有时甚至会给司法建设提供了改造动力和重构依据。个案貌似微不足道,但是正义的基石。

  文章下方大量网友留言。共同的悲喜,投射在留言中。网友“胖纸”说,看了他父亲痛哭的那个视频,很难受,正义可能会迟到,但从不会缺失。

  冤假错案终究会成为历史,司法进步也会在历史中留下脚印,对此案的意义,“天剑”认为,平反冤案是法治国家的严谨一步。尊敬伟大的母亲,希望她晚年幸福!

  此案终得平反,离不开一批人的努力。“Loman·Lin”说,正是一批正义人士的坚持,才有今天的结果,为下一步国家司法体制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珀西”说,当后人看今天的历史时,他们会为马云龙这样的中国人点赞,他们会为王书金这样的恶人生出一份敬意,他们更会深思是什么造成了冤假错案。

  网友“smallD晟”认为,(此事)应当载入司法史,更应该载入新闻史!网友“沉潜”说,更加坚定了要成为一个人民警察的信念,就为自己不要活成当年自己痛恨的人的样子!

  网络上,人民日报12月3日的一篇评论《正义永恒》热传。文章认为,聂树斌案的教训是深刻的。比如,要强化人权保障理念,尤其要高度重视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的保障;要强化程序公正理念,杜绝指供、诱供甚至刑讯逼供;要强化证据裁判理念,不放过任何疑点,使公正裁判奠基在严密的证据体系基础之上;要强化互相制约原则,侦查、起诉、审判环节不能重配合、轻制约,甚至不制约。

  文章进而指出,“正义永恒!”这是聂树斌案代理律师对记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对聂树斌案而言,正义的确来得太不容易了,但正义不会缺席。在全面依法治国的今天,每一起冤假错案的纠正都将为社会公平正义作出新注解,每一个个案正义的实现,都将为司法积累更大公信力。

  不是终点:法治坚守

  聂案平反不是聂案的终点,还涉及国家赔偿、责任追究等后续环节。对于国家法治进程而言,同样不是终点。正如网友“乔克叔叔”所言,“如果没有对法律的敬畏和尊重,没有司法人员严谨的素质和对法律的遵守,这些案子就不是终点!”

  不是所有冤案都像聂案这样最后得以昭雪。侠客岛在文章中指出,“不是所有人都有一个叫张焕枝的母亲为自己伸冤,也不是所有案件中都会有一个王书金出现。这些偶然性因素,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彻底破解的路径,只能从制度上入手,真真切切地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打开从个案正义向制度正义迈进的通道。”

  对法律和法治的信仰,需要不断坚定和坚守。网友“七月不远”指出,中国法治漫漫长路,需要所有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努力。法律人一定不能忘却初心,不能丧失对法律的信仰。希望大家一起努力,推动法治进步。

  法律和法治的尊严,靠“真正执行”支撑。网民“张X海”在侠客岛的文章下留言:还记得电影《十二公民》《辩护人》。固然庆幸电影里、现实生活中,有为正义、为法律、为同情和怜悯而不断坚持的助人者,但更希望法律的公平正义、平等能真正制度执行,人性中善的部分呈现,给老百姓公平,才能给法律尊严。

  案件背后的人和事,需要被人铭记。聂案戏剧性地迎来转机,与2005年《河南商报》的一篇报道:《一案两凶,谁是真凶?》关系密切。马云龙当时在该报以总顾问的身份代理总编辑职务,他和同事们的努力,让文章得以面世。他们的事迹,近日在网络上热传。警察郑成月,在推动聂案重审背后,默默付出大量努力和牺牲。目前,他身体状况不好。近日,这样一个细节在网上流传。11月30日,他和聂树斌的姐姐通话时说:“我活不了多久,我死了以后,要给我在聂树斌的坟墓旁边树一个碑,写上人民警察爱人民。”

  聂案平反作为微观叙事,其底色和宏大背景是中国法治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切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扎实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深化司法改革,大力加强人权司法保障,高度重视纠正和防范冤假错案。

  当前,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依法治国占有一席。十八届四中全会2014年10月召开,党史上首次以全会形式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中国法治进程的重要一步。而这一步,只是一个开始。

依法治国的重要一步(七日沸点)
同样的冬天 不同的风景
网友心声
境外热度
责编:李 贞  邮箱:yizhouwangsh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