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12月08日 星期四

■ 即将结束医学隔离 ■ 身体正在全面恢复

两航天员太空归来首次亮相

本报记者 刘少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2月08日   第 02 版)

  图为航天员景海鹏(左)、陈冬(右)在北京航天城航天员公寓与媒体见面。
  新华社记者 琚振华摄

  12月7日,上午10时半,北京航天城航天员公寓。身着深蓝色制服的景海鹏和陈冬,大步迈入挂着五星红旗的房间。

  转身,立正,敬礼。现场掌声响起。

  与人们在电视上所见的太空中的状态不同,身处地球重力环境之下,两位航天员身体不再无规则漂浮,而是站姿挺拔,坐姿沉稳。经过长时间的休整,他们已然适应。

  这是11月18日返回地球后,景海鹏和陈冬首次公开亮相。打开话匣子,他们说的是太空33天的故事。

  在太空身兼数职

  完成近40项任务

  “很放松,很享受。”说起这段太空之旅,3次执行载人飞行任务的景海鹏这样评价。

  人们对景海鹏和陈冬并不陌生。在太空的33天里,这两位航天员始终与地面上的观众们保持着良好的互动,除了每天直播太空生活,双方还有过很多次对话。

  首次进入外太空的陈冬依然难掩兴奋之情:“第一次太空漂移,身体就像羽毛一样轻盈。第一次在太空看到日出日落,真是特别美。还有我们带上去的种子,也在太空里发芽了,看到种子一点点发芽、茁壮成长,心里非常高兴。”

  太空经验丰富的景海鹏,对于技术进步有着直观的感受。“这次飞行在工程技术层面非常安全可靠。这既包括火箭、飞船、天宫,也包括航天服、训练管理和衣食住行。我感觉比前两次有很大改善、很大提高。”

  其实,景海鹏、陈冬在太空时,可谓身兼数职,既是工程师,又是医生,还要当好菜农、养好蚕。在轨期间,两人配合默契,完成了近40项空间科学试验、演练等任务。尽管此前都经过地面苦练,但这些实验大都是首次在太空完成。

  “这次实验任务很多,有的第一次做出来结果不太好,景师兄就说,不行,再做一次。”陈冬回忆说,这些都会占用休息时间,地面人员看到了,会提醒他们多休息,但景海鹏说,“我们上来是工作的,不是休息的,要做到最好。”

  工作之余,两人也没缺少调节与休闲。“这次我们不仅能够同步收看央视《新闻联播》,而且还能看到其它台的好多节目。”“33天里我们吃得很好,大家都能看到。”……见面会现场,这些细节总能逗乐全场。

  一次惬意的太空之旅,离不开好搭档的支持。此前我们已经知道,景海鹏对陈冬帮助很多。在回顾这段经历时,景海鹏对搭档陈冬的表现同样非常满意,甚至直言“满分100分”。

  身体重力再适应

  目前进展顺利

  见面会现场,景海鹏和陈冬气色红润,精神抖擞,面对记者们的问题,面带笑容,对答如流。良好的外在状态,表现出的是他们非常好的身体状态。

  之所以到现在才公开亮相,是因两名航天员一直处于医学隔离期,这一时期即将于12月9日结束。之后,两个人将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疗养,促进身体全面恢复。

  过去3周里,航天员中心的工作人员采取了按摩、理疗保健、药浴、中医药调理、肢体活动、散步等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监医保措施,帮助他们尽快恢复到飞行前状态。

  两人的恢复情况表明,这些措施科学有效。据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介绍,在为期3周的隔离恢复后,两名航天员身体重力再适应目前进展顺利,各项生理指标恢复符合预期目标。

  景海鹏和陈冬所完成的,是中国载人航天首次突破30天的在轨驻留任务,这为将来实现长期载人飞行,迈出了重要一步。对于他们的工作,黄伟芬直言“表现非常出色”。

  而雄心勃勃的中国载人航天也在不断积累中大步前进。展望未来,需要更多像景海鹏和陈冬这样优秀的航天员,为这支队伍补充新鲜血液。

  “我们要从航空航天专业技术背景的工程技术人员中来选拔出航天飞行工程师,补充到航天员队伍中来。”黄伟芬介绍说,“目前准备工作进展比较顺利,选拔总体方案已基本完成。”

审议通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规划等
两航天员太空归来首次亮相
斯里兰卡“遇见”汤显祖和莎士比亚
中国很多场所可供其凭吊
“犹太人在上海”音乐剧纽约展演
渤海湾北斗精密定位系统试运行
美敦力垄断医疗器械价格被罚1.185亿
责编:任 涛 卢泽华 邮箱:peoplehw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