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12月05日 星期一

互联网时代的志愿风尚

本报记者 王丕屹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2月05日   第 11 版)

  图为上海志愿服务网络文化节开幕式现场

  12月5日是世界志愿者日,也是首届上海志愿服务网络文化节闭幕的日子。在上海,志愿服务已成风尚,通过网络平台“为好人点赞”更是百姓的共识。用互联网“网聚爱心力量,传递城市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互联网时代的志愿风尚更有时代意义。

  上海市现共有实名注册志愿者236万、志愿服务组织2万多个。上海的志愿服务已经覆盖了上海的各个角落。本报记者日前走访了上海的崇明区、金山区和青浦区等郊区,志愿服务工作有声有色。

  在崇明区,“李小英工作站”为留守儿童带来温暖。区内大量青壮年在上海市区就业,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数量上升。2003年港西镇北双村“爱心妈妈”李小英开始致力于对留守儿童生活关怀的志愿服务。10多年来,她每年都联系关心200多人次留守儿童。2011年,她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小英工作站”,为孩子的成长成才撑起一片绿色、阳光、和谐的天地。

  在金山区,朱泾镇爱心助老送餐志愿服务让老人觉得很暖心。该镇广缘大酒店2014年2月为70周岁以上老人提供平价盒饭送餐服务,两年多来,17支共224人组成的爱心送餐小分队始终风雨无阻,无私奉献,在星期一至五准时为有送餐需求的老人提供午餐和晚餐的送餐服务。

  在青浦区,古镇朱家角的志愿者则为游客提供咨询服务。志愿者主要来源有古镇居民、朱家角志愿者协会及其所辖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朱家角镇团委所辖团员、社会热心人士等。

  互联网时代,好人好事被迅速传扬。正如上海市志愿者协会会长潘敏所指,要通过举办“志愿服务网络文化节”,推动“互联网+志愿服务”,进一步发挥互联网在整合跨界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培育志愿精神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广大志愿服务组织规范内部治理、强化外部合作、扎根基层社区、融入社会治理、展示文明风采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生物秘钥”真的安全吗?(云中漫笔)
大数据护航“舌尖上的安全”(网上中国)
网库:县域特色产业转型在加速
互联网时代的志愿风尚
责编:宋 鹏 邮箱:songpeng@haiwai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