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12月01日 星期四

端芬海口埠:

百年前华侨漂洋过海的见证(历史掌故)

石江龙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2月01日   第 12 版)

  图为海口埠骑楼老街。
  来源:中国影像网

  海口埠,这是一处经常被广东省台山市端芬镇的老百姓提及的地方,也是老台山人记忆中无法磨灭的一处地方。相对于端芬其他侨圩,海口埠并不显得格外繁华耀眼,一条笔直的道路串起了两旁的骑楼。但就是这并不太耀眼之地,曾是台山水上交通的枢纽之一,见证了端芬的繁华与衰落,也见证着百年前老一代华侨漂洋过海的艰苦奋斗史。

  海口埠以埠闻名,其地处大同河与端芬河交汇处,水上交通十分便利。站在海口桥上,已经很少能看到昔日的旧景了。当年客商云集、川流不息的河道,现在只有一两艘渔船在此划过。当年的码头位置,也都早就不见了旧址,取而代之的是一条长长的堤坝,用来防洪。河道两岸长满了水草,蜿蜒伸向上游的汀江圩、大同市、西廓圩。

  据当地老人讲,当年,不仅粤西有水东船运载廉江牛、水东油、阳江猪和杉木来此贸易,而且有香港恒兴渡、江昌渡来往海口埠至香港、澳门,有大成省渡两艘船来往广州至海口埠。客商云集,川流不息,一片繁忙景象。

  根据史载,鸦片战争以后,台山在1851年至1908年期间频发水灾、台风和旱灾,还爆发4次瘟疫。同时,据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五邑大学副教授梅伟强介绍,1856至1867年间,五邑地区发生了长达12年之久的土客械斗,这场冲突中端芬也未能幸免,死伤无数,于是不少人流亡海外寻求活路。

  而在当时,很多华侨会选择从广海湾、海口埠出发,大部分为“契约华工”、“赊单华工”,也就是俗称的“猪仔”华工。很多侨眷就是在这里送走他们的亲人。抗日战争时期,海口埠遭受日本人轰炸,其后码头被拆,旧桥也拆掉,至今,再无迹可觅。

  当地老人说,海口埠最繁华之时有近千人在此,120多间商号店铺在此云集,每一间铺面里都是熙熙攘攘,人流不断。

  据记载,当年海口埠维新街有店铺18间,西隆街有44间,东兴街有42间,市场街有16间,海傍街有6间,共126间,各行各业,一应俱全,尤以西隆街最为兴旺,仅银号就有6家之多,有“银行街”之称。而现在,这些银号、商铺多数已没有了,至今仍能看到的还有三五家,如永茂林记银号、龙凤礼油粮海味、宝源行药行、万元号等,万元号当年是这里很有名的酿酒行。

  目前,绝大多数的华侨已经移居海外,海口埠的骑楼尽管略显衰败,但是基本上都保存完好。在主街道的正中位置,放置着两尊石狮,石狮底座上清光绪年间的刻字仍然清晰可见,左边为母狮,右边为雄狮,至今威风凛凛,虽然历经百年多的历史,狮子的雕刻纹路依然精美。

  “海口埠最繁华的时候应该是在民国时期,在那之后又遭受到日本人的轰炸,再到后来新中国成立以后很多华侨都移民出国了,也就慢慢地衰落了。”当地一位名为关深的老人介绍,人民公社时期,海口埠个体经济受到重大打击;1956年取消圩期,农村活跃的集市经济交流被迫中断。1966年,大同河海口埠河段为了防洪排涝的需要,截弯取直,开凿了一条长730米、宽60米的新河,原河段填土筑堤成了“内湖”。后来,台海公路改道,经大同桥往广海,海口埠昔日的繁荣景象终于成为历史。如今,海口埠开业的商店只有3间副食店、3间饮食店,每天早上6时至8时有早市。

  (来源:《南方都市报》)

我最大的事业是传递快乐(商界传奇)
商机商讯
商论语丝
百年前华侨漂洋过海的见证(历史掌故)
责编:严 瑜 邮箱:guoji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