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12月01日 星期四

王柏年:

我最大的事业是传递快乐(商界传奇)

本报记者 严 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2月01日   第 12 版)

  图为王柏年

  图为王柏年(前排中)与参与“为中国而读”公益项目的大学生。

  白色西装,粉色衬衣,一个棕白相间的领结,衣领上还别着一枚俏皮的小熊徽章,记者眼前的这位华商和通常的商人形象大不相同。无论是初次见面时热情的击掌,还是交谈中的敏捷思维和飞扬神采,他实在不像一位已经年过花甲的老人。快乐,是他经常提到的一个词,也是他身上最显而易见又最具感染力的特质。

  其实,他同样经历过贫穷、困难、挑战与挫折,但最终他选择乐观面对,笑看人生,并将快乐传递给更多的人。他是柏年基金会主席王柏年。

       

  贫穷岁月的收获

  “贫穷是我的朋友。”说这话时,王柏年坐在宽敞明亮的家中,贫穷已经离他非常遥远。但在他看来,自己如今的快乐与达观,正是来自年幼那段苦日子。

  上世纪50年代,王柏年出生在上海一个纺织商人家庭。祖辈从德国进口蓝靛,将白布漂蓝,制成蓝布,之后开布厂、纺织厂,一步一步奠定家业。“我的父亲算是‘富三代’了。”王柏年说,可是自己却并没有享受过“富四代”的安逸生活。

  在王柏年5岁那年,此前去香港发展事业的父亲突然病危,他和其他5个姐妹跟随母亲迁往香港。很长一段时间里,一家6口人挤住在一个房间的一张床上。年幼的他早早就品尝到家道中落的辛酸。

  作为家中的独子,王柏年没有享受太多家人的宠爱,反而需要承担家中几乎所有的重活和累活。为了谋生,在玩具工厂做工人,在百货商店做销售员,甚至串珠花、做假发,用他的话说,“能想到的苦活我都干过”。

  “小时候的我很自卑,很痛苦,整个人都是受束缚的。”王柏年说,因为个子矮小,家境贫穷,又不会说粤语,年少时的他没有朋友,十分孤独。这让人很难与眼前这个总是笑声爽朗的“老顽童”联系在一起。

  “经历的痛苦多了,沉淀了,就释然了。”王柏年露出标志性的灿烂笑容,一扫过去的阴霾。在乐观的他看来,虽然一切需要依靠自己打拼,但他却享受了“‘富四代’的家教”。让他尤为感激的,是母亲的言传身教。

  在王柏年16岁时,为了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母亲找到朋友,到当时香港最大的玩具工厂,将扔在仓库里的废旧布料收拾整理出来,重新卖给布厂,以此谋生。“我妈妈当时租了一个地下室做仓库,里面脏得要命,还有老鼠。”在年轻的王柏年眼中,那就是一个“悲惨世界”。

  每天,王柏年的工作就是跟着母亲,守着这一堆“家里唯一的财产”,整理,挑选,剪裁,然后顶着酷夏的烈日搬运布料,还要和想占便宜的搬运劳工斗智斗勇……然而,出身上海大户人家的母亲极少抱怨,她选择隐忍、坚强地面对一切,一点一点为改善家境寻找转机的可能。

  王柏年还记得,无论日子多么窘迫,母亲从来都是身体力行,教育他们姐弟几人“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不能失了规矩和教养,这让他至今受益无穷。多年之后回头再看,他感慨,正是那段艰难的岁月让他学会坚韧、努力、包容和理解。

  为祖国牵线搭桥

  王柏年再次回到中国内地,是在离开故土近30年后。

  20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的号声吹遍海内外,迈开发展步伐的中国向海外游子张开怀抱,欢迎他们归来参与祖(籍)国的建设。此时的王柏年已结束在美国的求学生涯,赴加拿大定居。在当地,他经营房地产生意,还担任过阿尔伯特省经济发展部中国局局长,事业小有成就。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柏年发现中国当时的石油行业急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而他所在的阿尔伯特省正是加拿大数一数二的“石油大省”。“我可以牵线搭桥,把加拿大的石油设备和技术引进到中国去。”这个想法很快被“行动派”王柏年变为现实。

  1986年,作为北美永新能源有限公司总裁,王柏年回到内地,一起带来的还有加拿大先进的燃气轮机等石油设备。

  “早期真是苦得不得了,那时中国的外汇很少,花一两百万美元买一两套设备都是很大一笔钱。”王柏年直言,作为最早一批将海外石油设备、技术引进中国的华商,自己当初一度工作得“非常不顺利”:一边要说服国外石油公司改变对于中国的偏见和封锁,鼓励他们向中国出售设备、转让技术,另一边则要应对内地从讨论、立项、拨款到投标、议标、授标的漫长过程。

  为了让引进的计量、运输、脱硫、保温等石油技术更好地落地,王柏年还专门邀请外国专家和自己一起到油田,亲自给国内的工程师答疑解惑。大庆、辽河、克拉玛依……这些中国主要的油田,王柏年几乎都去过。“一个屋子20多个工程师都拿着笔在记,我就负责做翻译,大家有好多问题,常常一下就谈到凌晨三四点,饭都顾不上吃。”王柏年有些苦涩地笑笑说,他至今还记得油田冬夜里的那种严寒,而自己的糖尿病和骨节炎就是那时落下的。

  作为一名经验老到的商人,王柏年很清楚,他选择做的是一份挣不了大钱的生意。如他所说,如果当年只是留在加拿大继续做石油、天然气或房地产方面的投资,他能挣的比现在多10倍还不止。

  “这几十年一直都是惨淡经营。”王柏年就这样坚持在内地一个一个油田、一个一个项目地做下去,挣基本的咨询服务费,甚至他在加拿大投资房地产所挣的收入,主要也是用来支撑在中国石油领域的业务。

  但王柏年毫不犹豫地说,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尤其是当他看到今天中国的石油行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在国际市场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我不是有多伟大。”王柏年笑着摆摆手,又恢复轻松的神情。他说,之所以坚持,就是因为这份工作让他能为热爱的祖国做一些贡献,“很有成就感,这不就是生命的快乐吗?”

  用阅读分享快乐

  交谈中,无论讨论什么话题,王柏年总是兴致勃勃,敏捷的反应、活跃的思维一点不输于年轻人。他将这归功于阅读。

  “要进步,就一定要多看书。”王柏年随手翻开最近在看的几本书,里面不同颜色的彩笔所做的标记密密麻麻。尽管现在事务繁忙,但读书是他每天都不会落下的功课。

  对王柏年而言,阅读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是一个从小相伴的朋友。在幼年那段艰辛的岁月,正是香港街头书店里的一本本书,让这个孤独的“异乡人”在贫穷和压抑之中依然心存希望,相信阅读能够带来智慧,更能改变命运。

  如今,热爱分享的王柏年通过阅读在做更多的事。他所创办的柏年公益基金会与国内多所高校合作,基金会出资为国内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捐赠书籍,然后邀请高校的支教队伍一起将这些书本带到当地学校,帮助孩子们制定课外阅读计划,带着他们读书。

  “很多孩子没有坐下来读书的习惯,甚至还不识字,我们先从培养习惯做起。”相比一般的公益捐书,王柏年做得更加用心细致。根据志愿者反馈的学校信息、学生年龄及阅读喜好等内容,基金会会有针对性的调整配发的书籍。甚至在每年国内的各大图书展会上,他还会和同事一起亲自去为孩子们挑书。

  “我相信每个人的世界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说这话时,王柏年的脸上流露出难得一见的严肃神情。他说,他要做的不是简单的捐钱捐物,而是精神扶贫,让更多的年轻人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和掌握自己命运的力量。

  这个事,王柏年不是一时兴起。事实上,他已坚持做了近20年。从1987年最早在引进技术合作的油田地区为当地孩子捐书读书,到如今,王柏年带领基金会已为国内近700所贫困中小学校捐助图书及教学设备,超过30万的学生从中受益。仅在2015年,就有55间崭新的柏年图书室出现在西藏、新疆、贵州等多个省份的偏远中小学校。“这个‘为中国而读’的阅读项目几乎覆盖了中国所有的省市。”这让王柏年感到骄傲。

  “参与慈善公益使我的心中充满无限的快乐。”王柏年笑着说。快乐,是最常挂在他嘴边的一个词。而因为他的爱心和行动,他的快乐正在传递给更多的人。

我最大的事业是传递快乐(商界传奇)
商机商讯
商论语丝
百年前华侨漂洋过海的见证(历史掌故)
责编:严 瑜 邮箱:guoji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