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12月01日 星期四

黄州赤壁之佳妙

涂普生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2月01日   第 09 版)

  黄州赤壁坐落在长江北岸,湖北黄州(今黄冈)古城之西,为三面环水、一面连山的半岛。桑钦《水经》因此而注:“江水左经赤鼻册南。”郦道元记道:“山临侧川。”其佳妙之处,不胜枚举。

  黄州赤壁最独特之处,莫过其整座壁垒陡峭如劈,且皆为赭色。传说早在周朝,周文王特派姜太公带着朱笔、朱盒游走各地,选拔贤能。一日,姜太公来到黄州,看到这里脉象极旺,既纳起伏峰峦之精气,又吸奔流长江之神韵,乃龙虎之地、泰斗之所。于是,饱醮朱颜,在赤壁矶头,重点一笔。顿时,山、壁、石、沙、土,皆为赭色。自此之后,黄州代有才人,各领风骚,不绝于史。

  在姜子牙仙逝1223年后,即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孙权、刘备的联军,在黄州赤壁与曹操八十万兵马打了一仗,史称赤壁大战。联军诱连环,放火箭(带火的箭),借东风,火烧赤壁。创造了中国冷兵器时代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打出了“三国鼎立”之势。清朝诗人袁枚有诗赞黄州赤壁:“一面东风百万兵,当年此处定三分……”;唐代杜牧在黄州当刺史,专门写了一首《赤壁》的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历史的车轮行进到北宋。北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四川眉山人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谪居黄州。于是发生了更为奇特佳妙之事。苏轼在黄州谪居期间,从极度愁懑的人生底谷,实现了从苏轼到苏东坡的人物嬗变,并一举登上北宋文坛巅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黄州赤壁。说起来也是巧得不能再巧了:苏东坡的登峰之作,即“二赋双珠可夜明”的《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国豪放派之先宗的《念奴娇·大江东去》词,被誉为中国第三大行书的《黄州寒食诗帖》,都是在黄州赤壁一处获得灵感而创作的。这在中国艺术史上是绝无仅有的。黄州赤壁给人的直观景色是矶傲苍穹,直插江底;群峦簇拥,葱茏竞跃;乱石嶙峋,穿空而立;江水咬矶,千堆雪捲;亭台楼阁,交错辉映;清风明月,别有韵致……但是,黄州赤壁的内蕴深厚,颇具灵气。山间之明月,教人幽情万种;东去之江水,教人浮想联翩;徐来之清风,教人百感竞发;赤壁之战史,教人智慧频生……苏东坡因黄州赤壁的灵感,而创作的几篇登峰之作,其共有的亮点,就是改革创新。正如董其昌先生所言,东坡先生《赤壁赋》《后赤壁赋》,乃楚骚、汉赋之变革创新而生;东坡先生《念奴娇·大江东去》一词,乃婉约之变革创新而生;东坡先生《黄州寒食诗帖》,乃兰亭之变革创新而生。自古至今,言黄州赤壁为灵气旺发之地,聪明智慧之地,文韬武略之地,改革创新之地,是不无道理和根据的。

  黄州赤壁相伴长江,经春秋,历冬夏,为中华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如今的黄州赤壁,现代园林风韵,与价值连城的古文物群,交相辉映,越发魅力四射。走进酹江亭,人生感悟油然而生;走进坡仙亭,草根情怀醇酽于心;走进放龟亭,佛禅理性豁然而明。最是二赋堂内,苏东坡的《赤壁赋》《后赤壁赋》巨大堂壁木刻,字大如拳,别具风韵。诵咏二赋,风月秋怀,莫不释然。移步东往,只几十步,便是碑阁,乃黄州赤壁又一大观。碑阁之内,四壁皆是黑底白字的苏东坡手书石刻,共126块,块块俱为珍品。

  “一处黄州赤壁,足以光耀千秋!”这是历史的结论,也是现在和将来的评价。

黄州赤壁之佳妙
科幻《三体》缘何赢得世界读者青睐(文学新观察·中国文学在世界)
幽默与优秀(散文)
秋的季节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诗词赏鉴·大好河山)
卢一心散文具有闽地历史文化特征
玲珑剔透
责编:杨 鸥 邮箱:hwbwy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