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11月25日 星期五

文化传承要有情(时事点评)

许嘉璐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1月25日   第 08 版)

  文化传承第一靠人。19世纪末到现在,信息科技高度发达,使得技术日益成为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一个教授的讲演通过视频传播,可以很快让更多的人看到。但我总觉得,视频只能听到声音、看到动作,而感受不到讲话人的情感。文化传承要用“情”,中华民族的教育重在“情”。也许有人会说,有书在就有文化在。可是,今天有多少人去读《论语》《孟子》《尚书》《周易》等等?读的人真懂了吗?而且书上记载的文化,每倒一道手就要丢失一部分,甚至扭曲一部分!所以,我希望文明传承在为老百姓服务的时候,主要靠人!其他的都是工具、手段,只起到辅助性作用。

  传承文化的管道是什么?我认为第一是家庭,第二是学校,第三是社区。比如,一个老人摔倒了,带着孩子的妈妈这时如果把孩子放在一旁,赶快去救老人,那么这样一个举动就是对孩子无言的教育,孩子能铭记一辈子。这就是传承!

  文化传承第二靠“话”。现在,有关儒释道和西方文化方面的书籍汗牛充栋,但是我们这里的“话”,不是术语,而是言语。要靠“话”去启发渴望了解文化、改变家风的人。我们的“话”必须具备这样几个条件:首先就是简单明白,通俗易懂,让文化水平比较低的人,包括汉语都不太通的少数民族,能够一听就懂,一懂就记住,一记住就做。不如此,我们的工作就事倍而功却不到十分之一。今天常说的“天理不容”“丧尽天良”“天地良心”“知行合一”,都来源于宋儒、明儒,这些话至今还活在老百姓的嘴里、心里,成为衡量一个人的基本标准。我们今天要不要在语言上有所创造?当然要,同时也需要有一大批学者在书斋里做高深的研究,这样才能不断输送思想养料,经过语言的转化普及到民众中。

  但是,我希望学者今后说话不要越说越玄,越说越难,术语越来越多,读者却越来越少。老百姓的话最浅出,但却常常蕴含着很深的道理,而这些都是世世代代沉淀在内心中最深刻的东西。因此,老百姓是我们的传播对象,更是我们的老师。

  (作者为中国文化院院长。本文根据作者即兴演讲编辑)

  (据《北京日报》)

中美海关联手打击跨境售假
文化传承要有情(时事点评)
渔歌唱出“人与自然”(焦点瞬间)
新闻点击
汉口 重修百年老租界
责编:罗 兰 邮箱:hwbj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