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11月25日 星期五

生态文明建设的福建试验

本报记者 蒋升阳 赵 鹏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1月25日   第 06 版)

  长泰:龙人古琴文化村,中国古琴“圣地”

  龙岩长汀:植树造林

  福建,多山,多水,多绿,森林覆盖率多年居全国第一;至2015年底,连续37年水、空气、生态环境全优。

  今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要求推动一些难度较大、确需先行探索的重点改革任务在福建先行先试,发挥福建改革“试验田”作用,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引领带动全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其实,围绕如何点绿成金,福建早已迈出探索的步伐——原本“吃力不讨好”的治污成为市场的“新宠”;“只见芝麻难见西瓜”的远期效益尽快“变现”;加重负担的环保投入转而变身赢取竞争优势的“制胜利器”。

  治污有价——

  探索市场化机制保护环境

  治污难,一难在技术和投入,二难在只见生态效益不见市场利益。一定如此吗?

  龙岩是一座资源型城市,煤炭等14种矿产资源量居全省第一。距市区仅5公里多的红石山上,就有3个中型煤矿和200多个无证小煤矿以及伴此而生的小冶炼、小铸造等“五小”企业。开采挖掘几十年,红石山遍体鳞伤,处处塌陷。既是生态恶地,又是地质灾害险地。

  2008年,新罗区政府下决心关停红石山上所有企业,进行生态修复,显然,这是一场工程浩大、耗资甚巨的工程。请进过一家企业,仅前期勘测、调查就花了1亿多元,再也干不下去了。

  林文出场了。林文,当地一家规模靠前的民营煤企经营者,拉着当地一家水泥民企一起接盘。

  林文说:“原因也简单,一是自身转型需要;二是懂开矿,了解治理技术和难点;第三点最重要,地方政府支持。”当地不仅同意股权全部转让,而且优惠条件和治理标准不变——全面完成3513亩“伤地”生态治理,其中1150亩可用于地产开发。

  这样的支持,成为红石山成功修复的关键。由于一度资金周转困难,林文甚至有了“跑路”的想法——修复塌陷和关停“五小”所需的资金量太大,为能确保准确无误修复,他们在全省首次采用了原本用于找矿的“超声波物探”技术,探测可达地下150米;有土层宜绿的地方全部绿化;下陷区域则修成人工湖。

  今日红石山,焕然变新城。学校、医院、社区一应俱全,绿化率70%以上。“截至目前,修复投入已耗资6.8亿元,所有‘五小’均顺利关停。”林文告诉记者,“这期间当地政府从未给我们断过已修复土地挂牌转让后的资金供给。”

  物质是一种财富,生态也是一种财富;经济发展,离不开市场的力量;生态文明建设同样也离不开市场的力量。这是第一个答案。

  “绿”能生金——

  化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

  种树人称种树是“种银行”。“绿色银行”好是好,却易“存”难“取”。可非得直接取吗?

  山多、树多,生态好,纠结也不少。

  杨立忠是武夷山市林业局局长。福建获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后,武夷山成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域。杨立忠的任务就是确保九曲溪上游流域生态环境,用10到15年时间开展“青山赎买”,收储6.6万亩人工商品林,将其改为生态林。

  武夷山,福建标志性符号之一,景秀,茶香。武夷岩茶名闻四海,前些年茶好价高,有人便毁林种茶,导致水土流失。以往无论下多大雨都一水清清的九曲溪,时见混浊。

  要美景还是要富裕?要生态还是要发展?不止是武夷山,也是整个福建的两难选择。

  家在九曲溪上游星村镇黄林村、办茶厂已10年的孙硷有发现:制出的茶质量越来越参差不齐。“其实就是生态的问题。生态好的地方,茶品有保障;不好的地方,施肥用药就多,再好的品种也没用。”

  道理明白了,决心就好下。2008年,武夷山开始全面禁伐各类林木;2011年,不再批建新茶园;至2015年,除了国家和省级生态公益林外,武夷山市还在全省第一个给自己增划了20.2万亩市级生态林,对群众的补贴标准不变。后来又再加6.6万亩,市财政每年掏2000万元,收储标准是每亩2200元,去年一年就收储2100多亩。

  显然不够快,但“碗”就这么大,怎么才能让“饭”装得更多呢?

  今年杨立忠设计了一个新方案:由“赎”改“租”。“同样的钱可以办更多的事,而且延续林改成果——产权不变、贷款继续,还能让林农兼职管护,既提高生态维护能力,又额外增加收入。”

  这样一来,花钱是不是更多呢?“只多花一点,但可以为我们赢来更大的效益。”武夷山市常务副市长谢金润另有一套“发展公式”——今年7月6日,中国进出口银行福建省分行与他们签订了一份授信合同,以武夷山生态文明品牌这个无形资产为抵押,授信金额200亿元!“这种投资与授信,目前越来越多。”

  生态是无价的,也是有价的。改革和创新,就是要学会把无价转化为有价。这是第二个答案。

  “优者通吃”——

  环保倒逼创新发展

  环保投入无终点。对于企业只是负担吗?对于地方只是苛责吗?换个视角,其实相反。

  一场堪称纸业生产的革命性创新,眼下正在三明市青纸公司中酝酿。推动这场创新的,就是生态价值。

  青纸是家老国企,专业生产高强度牛皮纸。造纸是制污、排污大户,青纸也不例外,它一家排放的COD(化学耗氧量)总量,几乎占全市一半。“这意味着,我们若不减下来,全市工业都难以发展。”公司负责人张发柳说。其时,福建已实行减排总量控制。

  2011年,青纸的COD标准从350降到国标90以下。折算下来,相当于分别产生了3194.1吨、174.1吨和285.14吨的COD、氨氮和二氧化硫可交易排污权。2014年,青纸成为福建第一家实施排污权交易的企业,减排带来的净收益超4000万元。

  “更关键的是为新项目腾出了空间。”这个新项目应用的是世界上首个物理制浆生产工艺技术,“如果成功,不仅可再降低90%的污水排放量,而且将改写化学制浆的历史。”张发柳介绍。

  破坏生态,要付代价;顺应生态,可得差价。

  2014年,福建开展环境资源有偿化改革,首批对钢铁、造纸、皮革、化工等8个行业实行“所有新建工业项目的排污总量指标均需通过交易获取,不再进行无偿调剂”。三明将这项改革覆盖至所有行业及扩建项目。同时,为鼓励环保“优者进、差者退”,又创新了“排污权抵押”,清流县东莹化工公司成了第一个“吃螃蟹”者。

  东莹生产一种新型制冷剂,2002年投产,各项排污指标均达标。2014年扩产,2016年建成。按规定先从海峡交易所购买了49吨二氧化硫指标。在这两年的建设期中,指标还可以抵押贷款。

  “以前规定,贷款必须凭建成验收后发放的排污权许可证,且只能专项用于购买排污权。”福建海峡银行三明分行总经理陈上经告诉记者,“现在只需凭交易凭证就能质押,且使用范围扩大到基础建设等。”

  让“优者通吃”,而非“强者通吃”。生态可以产业化,产业也能生态化,同样需要运用价值规律,环保倒逼才能充分发挥其威力。这是第三个答案。

  根据福建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福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推进的38项改革今年将完成15项,明年完成17项,2018年完成6项。

  福建正在探路。

生态文明建设的福建试验
武林高手福州竞技
福建出重拳整治旅游环境
为海沧传扬耕读文化建言
责编:王连伟 邮箱:peoplehwb@VIP.163.com